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0-09-14 09:10:13
責任編輯:熊莉
今年1-8月,彭山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200天,優良率82%,同比上升1.3%,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藍天白云成為彭山人抬頭可見的生態成果,市民“藍天幸福感”不斷提升。
藍天白云的背后,是彭山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是全區上下咬定“天常藍”,持續發力,協同作戰,合力攻堅,久久為功的結果。
近年來,彭山成立了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重污染天氣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夏季臭氧防控攻堅方案》,構建起橫到邊、豎到底的大氣污染防治責任機制——
彭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既掛帥又出征,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督辦重要案件;制定聯席會議制度,推動部門形成合力;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突出“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切實把責任和壓力層層傳導下去;以督查考核問責倒逼責任,讓領導干部們繃緊生態環境保護弦。
□焦海潮 本網記者 林茂春
“靶向治療”真落實 啃下“硬骨頭”
完善“一企一策”,對重點排放企業進行重點監管,簽訂《夏季臭氧污染防控行動告知書》,督促實施錯峰生產;開展餐飲油煙專項整治行動,650余家餐飲企業已安裝油煙凈化裝置;城區范圍內26個建筑工地已實現粉塵和噪聲在線監測……
“經分析,我區空氣質量優良的最大阻力是臭氧污染,而臭氧主要受揮發性有機物與氮氧化物的影響。為此,我們開展了餐飲油煙專項整治、建筑工地粉塵和噪聲在線監測等一系列工作,進行‘靶向治療’。”彭山區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道。
據悉,今年以來,為打贏藍天保衛戰,彭山區從工業源、移動源、生活源、揚塵源“四源頭”持續發力,通過精細化管控、臨時性管控措施與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行動相結合,堅持抓好重點地區、重點時段、重點領域精準治氣。
在工業源治理上,加快“退城入園”進程,城區氮氧化物排放“大戶”已停產。對化工、家具、工業涂裝等重點行業開展專項執法檢查70余次,檢查結果顯示重點企業污染治理設施正常運行率98%以上、達標排放率95%以上。
在移動源治理上,開展跑冒滴漏、超限超載聯合執法和柴油貨車尾氣抽測工作;推進油品儲運銷綜合整治,倡導夜間錯峰加油,對全區19家加油站、油庫油氣回收治理裝置運行情況進行檢查。
在生活源治理上,燒烤店全部采用清潔能源作為燃料,取締經營性小煤爐260余個;實行全域全時段禁燒生物質秸稈,推廣秸稈綜合利用;開展干洗行業專項整治,干洗店全部使用全封閉式干洗機,洗衣機使用和干洗用溶劑冷凝回收基本符合環保要求。
在揚塵源治理上,生態環境、住建、交通等6個部門聯合制定揚塵綜合防治辦法、砂石運輸專門管理辦法等;完善“智慧工地”建設,嚴格落實“六個必須、六個不準、六個100%”,推行“六個噴淋”;開展道路交通揚塵整治,提高城區道路清掃、灑水頻率,霧炮車每天進行4次作業,各街道灑水作業每天不低于4次。
此外,彭山區還抓好資金保障工作。投入資金1億余元,建好“城市之肺”,建成彭溪河生態公園,推進竹韻廊公園、毛河生態濕地公園建設;每年投入資金3200余萬元,用于環衛作業市場化運作;督促企業加大環保投入力度,全區66家規上企業投入資金約1億元用于環保設施提升改造,成效明顯。
“繼承創新”真監管 激活“凈化器”
彭山區率先在全市開展“電監管”試點工作,通過“物聯網+互聯網”技術手段,實現從傳統“結果監管”到“過程監管”轉變,倒逼企業規范生產,為大氣污染治理提供了強大助力。
“目前,南方家居園區已完成固定污染源設施用電監管系統安裝的企業達16家,預計今年年底將實現對園區40家涉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企業的監管全覆蓋。”彭山區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說。
該系統分別對產污、治污設備用電情況進行實時監控,一旦企業產污設備開啟,但治污設備停止運行,環境監察執法人員會第一時間收到相應的報警提示,可迅速鎖定證據并進行現場執法,從源頭上杜絕偷排漏排。
此外,該區還引進了“車載激光雷達”“空氣微站”等科技監管手段,從“人防”向“人防+物防+技防”跨越,創新治氣監管模式,補足監管短板。
“下一步,我們將以更嚴的標準守住環保底線紅線,以更大的投入推進生態環保工程建設。”該區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