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08-11 10:53:42
責任編輯:熊莉
茨秋漫山茶園吐新綠。
飲水項目建成,保障村民安全用水。
組建服務隊,致力脫貧攻堅。
流轉土地就地務工 村民增收致富笑開顏。
位于洪雅縣中保鎮的茨秋村,曾經是市級貧困村。近年來,該縣人社局對接茨秋村,結合自身職能職責,下足“繡花”功夫,做好脫貧攻堅“針線活”,目前,茨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3戶63人已全部脫貧。
走進如今的茨秋村,茶園飄香、草藥滿山,平整潔凈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戶戶,一幅美麗鄉村畫卷映入眼簾。
□眉山網記者 蹇瑋杰 文/圖
飲水不愁 打造宜居家園
“過去吃水太難了,要走幾里的山路,人工挑水。”村民王樹建說。茨秋村地處總崗山脈帶,全村主要飲用水源為淺表地下水、山泉水,由于地表水量不足和取水不便,村民枯水季節的安全飲水長期得不到保障。
作為該村的幫扶單位,洪雅縣人社局主動對接、多方協調,在縣扶貧局、縣水務局、縣財政局、國網洪雅縣供電分公司等部門大力幫助下,茨秋村啟動安全飲水工程項目,共投資80余萬元,完成了堤壩防滲加固,安裝了一體化凈水機電和消毒、變壓器等設施,修建蓄水池1個和鋪設管道15000余米等。
“現在村民在家打開水龍頭,就可以安心用水,再也不用肩挑背扛去取水了。”該村第一書記周星宇介紹,安全飲水項目于2018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覆蓋茨秋村4個村民小組、臨近村平樂村和義公村各1個村民小組,為140戶村民520余人提供了安全飲水。
此外,在幫扶單位的支持推動下,茨秋村欣望幼兒園、日間照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相繼建成,52名學齡前兒童有了學習的地方,301名村里的老人也有了吃飯聊天的去處。
整合資源 壯大脫貧產業
茨秋村位于洪雅瓦屋山、雅安碧峰峽、樂山峨眉山三山中心地帶,是四川原生茶樹(俗稱老川茶)的產區。雖有種植茶葉、中藥的地理優勢,但礙于交通不暢、品牌不響、市場渠道較少,且村民種植、制作技術傳統單一,限制了產業的發展。為打通茶產業發展“堵點”,該村將重點放在做優資源整合、強化品牌建設、延伸產業鏈條上,精心描“圖”、精準“布”點。
“我現在在茶園上班,加上土地流轉的錢、合作社的分紅以及上班工資,每年收入有3萬多元。”說起現在的好日子,該村村民李作珍心情激動不已,“全靠第一書記盡心盡責的幫扶”。李作珍是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原來僅靠種植2畝水稻過日子,生活非常艱難。2016年,在脫貧政策的幫扶下,她競爭上崗干上了村里的公益性崗位,參加了土地“雙掛鉤”項目,搞起了家禽養殖。同時她還在茶園里打工,每天有80元的收入,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在周星宇的帶領下,茨秋村成立了茨秋高山老川茶專業合作社,并整合各項資源修了一條長2200米、寬4米的茨秋村至平樂村的出村道路,讓村民出村、“山貨”販賣有了快速通道。
依靠該縣重點項目“一杯茶”,該村累計改良、新發展優質茶園1000余畝,目前擁有有效茶葉采摘面積4500余畝,產值600余萬元。
悉心疏導 筑牢文明鄉風
走進該村村民曾秀華的婆婆的臥室,只見地面干干凈凈、桌上一塵不染、家具擺放有序、被褥干凈整潔。曾秀華右手扶起婆婆,左手拿起小水壺給婆婆喂水。婆婆患有帶狀皰疹,無法下地,曾秀華除了照顧孩子、打理家務外,還要照顧婆婆的日常飲食起居,給她涂藥物,換洗衣服、被褥,擦洗身體。2019年,曾秀華獲得了該村評選的孝媳稱號。
為鞏固脫貧成效,該村積極在鄉風治理上樹立榜樣,以示范帶動的作用推進移風易俗,引導全村文明建設。
在當地鎮政府的支持下,該村在全村范圍內開展星級文明戶評選和孝兒孝媳評選工作,評選出星級文明戶5戶和孝兒孝媳5戶,大力倡導誠實守信、愛黨愛國、勤儉持家、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提升群眾思想道德素質。
同時該村以歌頌祖國歌頌黨和弘揚傳統美德為主題,經常組織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成立茨秋村養老服務隊,深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家中,開展清潔庭院、洗衣理發、談心聊天、調解糾紛等志愿服務,傳遞愛心,共建鄉風文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