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07-21 14:31:35
責任編輯:陳敏
梁飛(中)為工人講解焊接技術。
眉山網記者 張丹梅 文/圖
7月20日,走進位于仁壽縣的中建科工(以下簡稱“中建”)西部制造基地的焊接工廠,一波熱浪迎面撲來。梁飛在車間里來回查看,一會兒量溫度,一會兒量尺寸,一會兒看工人的焊接姿勢……這樣看似簡單的工作,卻是影響鋼構質量的關鍵性因素,梁飛不敢有一絲懈怠。
今年49歲的梁飛是中建車間工段長兼培訓中心主任,從業27年來,憑借多年過硬的焊接技術,從“門外漢”成為“金牌焊接師”,先后榮獲全國優秀焊工、全國技術能手、省級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并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獎。
1971年,梁飛出生于重慶的一個農村家庭,父親是中建的一名車間工人。走出校門后,他子承父業,在1993年來到了中建,當了一名焊工。從未接觸過焊工作業的梁飛,初入職時完全是門外漢。為了練習基本功,梁飛每天天不亮就到車間拿起焊槍練習,別人上班時他已經練習了一個多小時。在他看來,焊接工作說起來簡單,實際情況卻比培訓室中更加復雜,除了勤于請教老師傅外,唯有苦練才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從事焊接工作,說不苦不累是騙人的,焊接是一個很辛苦的工種,尤其是在夏天,焊接工程周圍的溫度很高,火花四濺,腳下的鋼板燙得幾乎站不住腳,就像是蒸桑拿。梁飛不怕苦不怕累,迎難而上,苦練基本功,扎扎實實做好每一個細節。功夫不負有心人,憑借扎實的焊接技巧,他迅速從“門外漢”變成專業能手。他走出了車間,穿梭于各大城市,參與了國內多個城市的地標建筑工程。
中國單體鋼結構用量最大的建筑——中央電視臺新臺址、西部最大航空樞紐——重慶江北機場T3航站樓、中國中西部最大的博覽城——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從業27載,從南到北,許多城市的典型建筑都留下了梁飛的身影。而最讓梁飛自豪的一次技術突破,是在2006年,當時,中建鋼構承建香港環球貿易廣場龍尾項目,監理與投資都是日方公司,采用的是韓國的鋼板材料,因為從未接觸,建設初期的焊接合格率很低,返修量很大。梁飛也是第一次接觸這種材料,在僅有一次的返修機會下,他率領團隊攻堅克難,成功完成了返修任務,讓當時的日本監理刮目相看。
隨著實踐技能的提升,業務范圍的拓展,梁飛專業理論知識缺乏的短板日漸顯現。他開始自學《電焊工工藝學》《管道工工藝學》等書籍。從基本的焊工基礎理論,到蹲焊、平焊、仰焊等專業操作技能,他一點點“鉆”了進去,如饑似渴地填充自己。隨后的多年,梁飛一直在實踐中鍛煉成長,并擁有多項絕活,屢屢攻克技術難題,填補國內技術空白,特別是二氧化碳氣保焊技術,更是為公司節能降耗,發展綠色建筑提供了保障。據統計,梁飛累計為企業貢獻專利3項,技術革新8項,降本增效達到了400余萬元。
27年來,梁飛所焊接的鋼構件大約四十萬噸,相當于五十座法國埃菲爾鐵塔,所用焊絲可以圍繞地球一圈。作為一名行業技術能手,梁飛除了扎根在一線崗位,培養新生代焊接工人也成為他的主要任務之一。
2016年,梁飛藍領創新工作室(成都市技能大師工作室)正式成立。作為工作室的帶頭人,梁飛毫無保留地向工人傳授焊接技藝,為公司培養出合格焊工600余人。其所在的焊接班組還榮獲了2017年度“四川省工人先鋒號”,2019年度“四川省質量信得過班組”。
如今,梁飛參與建設的工程遍布大江南北,回顧初心,他表示:“希望不斷提高自身工藝技術水平,助推企業產品結構優化升級,為國家工業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綿薄之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