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07-08 09:58:59
責任編輯:羅端
美麗城市新風徐來。盛曉波 攝
盛夏六月,在東北工作的李先生回到家鄉彭山,發現父母居住的老舊小區“大變身”,良好的居住環境、煥然一新的大街小巷……讓李先生感嘆不已。
隨著“雙創”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彭山區老舊小區顏值不斷提升、城市綠化率不斷提高、公園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建設公園城市的承諾正在步步落實。不止是游子,對土生土長的彭山人來說,“雙創”讓大家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老舊小區大變身“變”出城市新面貌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是彭山區委、區政府高度關注的百姓身邊事。為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彭山結合當下正在開展的“雙創”工作,對中心城區老舊院落進行統一改造。
鳳鳴街道城東社區80號小區建于20世紀90年代。作為城市發展的首批“高檔小區”,經過30年的歲月洗滌,小區設施老化、環境臟亂,許多年輕人都搬離了該小區。
“以前的路只要一下雨就會被淹,根本沒有辦法出門,整改后,下雨不滲水了,凹凸不平的路面也平整了。”家住該小區的居民王明悅說。通過外部環境和基礎設施改造,小區實現了“路平、水暢、燈明、增綠”,老人們在樹蔭下聊天,顯得格外開心。
在“雙創”工作中,彭山區下足功夫,針對基礎功能設施不完善、綠化景觀配置不合理、外立面老舊、停車資源緊張等問題,狠抓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不斷提升老舊小區改造的質量和標準,根據居民的實際需求,進一步完善功能、改善環境。
城鎮老舊小區大多缺乏物業管理,改造后的效果也難以長期保持。對此,該區堅持“居民自治、一院一策、品質為先、先易后難”原則,堅持“七化六步”工作方法,并出臺《關于強力推進眉山市彭山區院落改造的通知》,把老舊小區改造成為“環境優美、配套完善、安全有序、服務便捷、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生活共同體。
截至目前,彭山區已開工51個(其中已完成38個、在建13個)老舊小區改造,惠及群眾9677人。老舊小區亂搭亂建“老頑疾”得到有效治理,共建共管共享社區管理模式初步形成,受到了廣大居民的一致好評。“環境好了,汽車停放有序了,我們的生活也更加便捷了。”越來越多的居民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打造品質生活圈 “圈”出群眾新生活
一座城市是否文明,環境的好壞是最直觀的體現。
清晨,到彭溪河畔晨練,吸一口新鮮空氣;黃昏,漫步在河畔棧道,感受小橋流水風情。這是許多彭山人的生活日常,也是彭山區城市環境不斷改變的鮮活寫照。
彭溪河品質的發展改變,土生土長的彭溪河畔人管志剛最有發言權。
他說,整個彭溪河原來雜亂不堪,河道兩邊還有養殖戶,雞鴨糞便臭氣熏天,家里的窗戶都不敢開。“雙創”開始后,這里建起了濕地公園,修了棧道、觀景臺等,從“荒野地”搖身變成了“大觀園”。
彭溪河只是彭山在“雙創”工作中狠抓城市品質發展、打造品質生活圈的一個片段。此外,一個涵蓋全區的優質生活圈正在成型。
在“雙創”過程中,彭山加強城市中心節點突出城市商業、文化等綜合服務功能,重點加強居民休閑空間、高層建筑布局和街道界面的梳理整治,進一步加快推進中心城區人行道改造、光彩亮化、圍墻透綠改造以及重要節點綠化提升;市民活動節點突出城市休閑功能,改造提升各類公園,增加公共綠地面積,結合城市公共交通、慢行系統建設,設置各類娛樂休閑設施,滿足不同活動人群的使用需求;交通樞紐節點突出交通接駁功能提升,進一步整合各類交通方式,優化各類交通設施布局,并加強高速公路互通口和鐵路公路車站通達城區道路的景觀建設,提升城市門戶形象,讓居民有更多的去處,讓城市更宜居。
完善城市市政管網建設,重點圍繞加強污水管網建設提高污水收集率,加強易澇點整治提高城市排澇安全保障,推動排水(污)管道建設。2019年底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累計完成污水管網建設16公里。
優化城市路網結構,完善城市干道與高速公路、國省干線的聯系,消除瓶頸路段,拓寬小街巷,提高道路網密度。啟動實施城市道路建設項目8個、總長約10公里,總投資約8.4億元,市政道路建設明顯提升。
提高市民素養 鑄就城市文明靈魂
一座城市的軟實力,離不開源源不斷的文明養分。彭山文明的因子正一點一滴地滲透到城鄉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保持文明衛生整潔常態化的同時,良好的文明習慣正不斷融入日常工作。
6月25日,一場名為“艾香端午鄰里和”的端午主題活動在鳳鳴街道濱江翡翠城小區舉辦,約500余名小區居民參加。當天,“包粽子大比拼”、吃西瓜比賽、趣味知識競答、拔河比賽、文體表演等內容豐富的活動,讓小區的業主們度過了一個祥和的端午節。
“通過舉辦此次活動,為小區居民搭建了一個相識相知、互娛互樂的平臺,推進了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服務公司三方協作機制融合,更發動業主們積極參與到小區治理中來,展現了創文明、衛生小區的和諧氛圍。”鳳鳴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楊華良道出了舉辦活動的初衷。
據介紹,彭山區通過開展黨員報到亮相行動、居民義工行動、鄰里互助行動,讓市民“動”起來,參與城市服務、鄰里守望等互助活動;通過居民自治、德治教育、法治宣傳讓城市“美”起來,圍繞物業、環衛、停車等公共事務開展居民說事、民主議事等活動,引導居民群眾自我決策、自我管理;通過開展成立自治組織、引進群團組織、組建群眾組織讓城市“活”起來,引導鼓勵業主在日常生活中提供資源共享,營造和諧的鄰里互助氛圍。
與此同時,該區還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以全面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實落細為目標,面向全區黨員干部和基層群眾開展了“尋找最美彭山人·十評七進”活動,以不同方式,創新理念、創新載體、創新形式,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弘揚社會新風,不斷推動公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持續提高。
如今,壽鄉大地新風徐來,對全市的文明創建是一個有力的推動。(萬曉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