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11-13 10:39:54
責任編輯:何海娟
脫貧,希望所在;攻堅,力量所在;奔小康,目標所在。
由于受身體障礙、勞動能力弱、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影響,貧困殘疾人是貧困人口中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返貧率最高的特殊困難群體,也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困中之困、難中之難、堅中之堅。
我市有各類殘疾人24.92萬人,其中持證殘疾人10.11萬人,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扶貧對象13881人。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市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深化“量體裁衣”式殘疾人服務,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實現全部脫貧,“兩不愁三保障”“一超六有”相關指標總體完成。
□陳良群
兜底保障
點亮每一個殘疾人的希望
“每年都享受扶貧對象補貼,前年還改造了廁所和灶臺。”11月9日下午,在東坡區萬勝鎮眾家村2組,王敏剛參加完電商培訓回家,便鉆進豬圈忙活起來。除了養豬外,他還種植了5畝果樹,都是改良后的愛媛和不知火。
2014年6月12日,正在上班的王敏因一場意外事故失去了右臂,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貧困。為幫助王敏一家擺脫困境,各級殘聯和幫扶干部在落實各項扶貧助殘政策的同時,安排他參加電商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王敏一家的生活逐漸改善,2016年實現脫貧摘帽。
殘疾人危房改造項目是“十三五”期間眉山殘疾人民生兜底保障重點項目之一,僅2019年就動工改造1053戶,同時為843戶農村貧困重度殘疾人家庭進行了無障礙改造。今年6月殘疾人危房存量全面清零,實施的800戶農村貧困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中,414戶為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實現有需求的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無障礙改造全覆蓋。
無障礙改造讓殘疾人生活更便捷。
為保障殘疾人基本生活,“十三五”期間,我市實施了11項殘疾人民生兜底保障重點項目,通過“量體裁衣”式服務工作,精準掌握每一名殘疾人的基礎信息和需求,捆綁落實各項兜底保障政策,精準保障殘疾人基本生活、醫療、養老、住房等基本民生。據統計,2019年對3184名扶貧對象發放生活費補貼197.09萬元;落實低保2.6萬人;落實4.3萬人護理補貼資金3500余萬元;落實2.7萬名困難殘疾人生活費補貼2300余萬元。
康復救助
創造殘疾人美好人生
康復是生命的重建,是殘疾人最迫切的需求。
幫助殘疾兒童做康復訓練。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市殘聯采取“一人一策”方法,不僅提供基本康復服務,還通過輔助器具推廣和適配服務,每年為全市3萬名以上殘疾人提供精準康復服務。
“我兒子做了矯形手術后,眉山康復中心又提供了8年免費康復服務。”東坡區太和鎮的鄒秀琴一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兒子不到1歲時被確診為腦癱。通過政策的幫扶和自己的辛勤工作,鄒秀琴一家在2017年年底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為切實保障殘疾兒童基本康復服務需求,我市先后印發了《眉山市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實施辦法》和《關于進一步提升殘疾兒童康復救助能力的實施意見》,進一步規范兒童康復機構建設、康復定點機構管理、康復項目申請、康復救助項目經費管理等工作,完善全市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體系。
2020年,市殘聯將完成74800名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確保匯總覆蓋率達到80%;完成5500人基本輔具適配,匯總覆蓋率達到80%。截至10月,全市投入經費500余萬元,完成280名殘疾兒童的康復救助。
多渠道就業創業
加快殘疾人脫貧步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就業中,殘疾人就業最難。
多渠道幫助殘疾人就業。
我市各級財政在每年征收的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中,按不低于30%的比例安排資金用于扶持殘疾人就業創業,各級政府開發的適合殘疾人就業的公益性崗位,按不低于10%的比例優先安排殘疾人就業。通過依法推進按比例就業,大力推動殘疾人集中就業,積極扶持殘疾人創新創業,大力發展殘疾人公益崗位就業和庇護性就業等措施,多層次、多渠道推動殘疾人就業創業。
“自從我弟弟入托庇護車間后,我兒子從自卑的陰影中走出來了,還說‘我舅舅有工作、有社保了,他老的時候有保障了。’”東坡區松江鎮丁塘村張素群說。她的弟弟張九虎有智力殘疾,入托了吉香居庇護車間。“在車間班組長和同事的一對一幫帶下,他不僅學會了打飯、洗澡,還主動幫助重度肢體殘疾學員。”更讓張素群全家感到欣喜的是,張九虎每月還有2000元以上的收入,還繳納了職工“五險”。
吉香居庇護車間是全省規模較大的扶貧車間,安置智力和重度肢體殘疾人13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27人,全部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全額購買“五險”,月均工資2600多元。像吉香居庇護車間這樣的庇護性就業機構,全市目前有7家,安置232名殘疾人庇護性就業。全市農村公益性崗位安排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687人。
“這幾年,在政府、殘聯和幫扶部門的大力扶持和幫助下,我享受到了殘疾人補貼、創業扶持,還有各種惠及殘疾貧困戶的政策。”洪雅縣瓦屋山鎮復興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毛建洪是一名視力重度殘疾人。在“一人一策”幫扶下,他銷售冷竹筍,通過培訓成為養魚大戶,通過貼息貸款開辦農家樂,實現脫貧增收,2018年被評為“四川脫貧榜樣”。
教育扶貧
用知識技能改變“因殘致貧”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在教育扶貧一系列政策帶動下,我市通過實施殘疾兒童/青少年教育項目、殘疾人學生教育資助制度、殘疾青壯年文盲掃盲等重點項目,保障殘疾兒童、青少年接受教育權利,為貧困殘疾人家庭減輕經濟負擔,為貧困殘疾人賦能增智。
我市不僅提供12年免費教育,還將學前教育階段殘疾兒童全面納入保教費減免范圍。建立殘疾學生救助制度,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學校和隨班就讀殘疾學生按每生每年6000元標準補助生均經費。截至目前,全市6-14歲殘疾兒童少年2258人,義務教育階段隨班就讀1641人,特校就讀306人,送教上門311人,入學率達96%。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為鞏固殘疾人脫貧攻堅成果,2020年市殘聯會同扶貧部門摸排比對,將年純收入低于5000元存在返貧風險的616名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和228名非建檔立卡貧困邊緣殘疾人作為脫貧攻堅重點幫扶對象。
市殘聯負責人在2020年殘疾人脫貧攻堅部署會上表示:“精準掌握貧困殘疾人基數和基本情況,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加強與教育、民政、人社、住建、扶貧等部門聯系,推動相關部門把貧困殘疾人納入脫貧攻堅大局,確保殘疾人扶貧對象一個不落全脫貧、真脫貧、不返貧。”
本組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