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市融媒體中心
更新時間:2025-01-07 10:29:13
責任編輯:雷堯
歷史建筑,是一座城市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每一處歷史建筑,都是一幅滄桑畫卷、一幕歷史往事、一段動人傳說。如今的眉山,加強歷史建筑保護已漸成共識,如何在保護的過程中發揮歷史建筑在當代的價值,成為新的時代命題。
2024年10月,《眉山市歷史建筑保護管理辦法》出臺,明確要求對歷史建筑進行全方位保護,提出遵循“尊重歷史、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鼓勵“激發市場活力、提升文化功能、改善民生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進行創新創業”類活化利用。
時光荏苒,歲月滄桑,這些從歷史煙塵中走來的不同時代的珍貴建筑,如何在當下綻放新生?讓我們一起探訪市內幾處老建筑,探尋保護更新是如何賦予它們全新生命力的。
走進太平古街歷史文化街區,一個大型廣場映入眼簾。廣場一側是滔滔岷江,另一側是記錄“羅平舊時光”的村史館。
“館內通過實物陳列、圖片展示、文字介紹等形式,展示了羅平碼頭的歷史文化。”相關負責人說,這里既有體現碼頭文化的蓑衣、斗笠和笆籠(魚簍)等物件,還有體現農耕文化的簸箕、竹耙、鏈枷等工具,也有譚腌雞、水仙牛肉、石磨豆花等非遺美食文化的展示,當地居民捐贈的懷舊復古老物件,比如錄音機、收音機、縫紉機、首飾盒等也在館中。
居民用老物件留住鄉愁,村史館已成為大家寄托思鄉情懷的地方。
太平古街歷史文化街區。(眉山市住房城鄉建設局供圖)
出了村史館,一條石板鋪成的街上有一棵樹齡450年的黃葛樹。據了解,黃葛樹的根和枝干包裹了一個土地廟,當地人稱“樹包廟”。這棵老樹守望著這方土地,也見證了太平古街歷史文化街區的發展變遷。
狀元屋、造船坊、竹編坊、鐵匠鋪、老供銷社……漫步在石板街上,三五步就能看到一處“眉山市歷史建筑”的保護標牌。太平古街較為完整地保留了歷史上“六街三巷”的街巷格局。其中,正街、興隆街、羅漢寺街、解放街縱橫交錯,街上有清代建筑105處、民國時期建筑43處,大多為木質結構,處處都是“老味道”,川西民居場鎮歷史風貌突出。
興隆街街景。
每逢趕集日,太平古街歷史文化街區上到處能聽到此起彼伏的吆喝叫賣聲、鐵匠鋪的叮當聲、彈棉花的砰砰聲……當地人會去茶鋪喝茶聊天,也會去體驗土刀修面。“無論是傳統手藝還是生活方式,都是一種傳承。”相關負責人說。
在舊時的狀元屋,有眉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火繪藝術代表性傳承人趙啟明打造的致雅堂。“這是我們自己的住宅,修復后打造成了一個傳播火繪藝術的地方。”趙啟明說。
致雅堂展示了非遺傳承人趙啟明在宣紙上繪制的眾多字畫作品,包括《東坡讀書圖》《東坡拜福》《東坡醉月》等。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一桌子小葫蘆,據了解,這里可以親身體驗火繪葫蘆,比在宣紙上進行火繪要簡單許多,很受小朋友們的喜愛。如今的致雅堂已經成為集教學、展示、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傳習場所。
在太平古街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的保護與活化利用遠不止于此。
“竹編坊和造船坊兩棟歷史建筑也經修繕改造后由原居民繼續使用,成了互動式體驗空間。”相關負責人介紹道,這兩棟建筑如今作為互動式傳統竹編、造船工藝作坊,展現了太平古街的傳統生產生活場景。
太平古街劃龍舟賽。(眉山市住房城鄉建設局供圖)
大膽創新,永壽鎮堅持以文化為媒,持續豐富群眾活動,增強游客體驗感,連續3年舉辦“向日葵音樂節”“太平古街端午龍舟薈”“千桌萬人豆花宴”等傳統非遺活動,不斷提升太平古街知名度。
“千桌萬人豆花宴”活動,熱鬧非凡。(眉山市住房城鄉建設局供圖)
社區深度參與,持續加強基層治理,成立街區慈善微基金,組織居民、商戶定期募捐,籌集善款1.7萬余元,定期為街區老人免費提供理發、磨刀、體檢等服務,每月15日為街區80歲以上老人集體過生日,讓街區服務更有溫度。
堅持原址、原材、原貌、原工藝的修繕理念,古建工匠采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最大程度呈現出古街歷史建筑的本來面貌。正是這樣的“原汁原味”,成為當下人們記住鄉愁的載體,為街區帶來人氣。如今,街區居民回流近300人,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傳統生活方式原真延續,人氣、商氣不斷興旺。
“第一次來參觀,真的受益頗深。”近日,東坡區尚義小學的同學們來到四川國際電臺歷史文化街區,親身感受革命前輩自強不息、艱苦奮斗、以身許國的 “電臺精神”。四川國際電臺始建于1965年,代號“六五〇一”,作為國家戰備短波通信電臺,它肩負了戰備和國際通信保障的重大使命,為維護國家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學們來到四川國際電臺歷史文化街區。
在現場,同學們現場觀看“四川國際電臺一新中國三線建設戰備通信博物館”宣傳片,了解四川國際電臺“大三線”建設時期那段鮮為人知的光輝歷史。接著,同學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了地下戰備通信博物館。
穿過一道厚厚的大門,通過一段幽深曲折的地下通道,人工報房、電報中央控制室、收信大廳、載波室、電傳報房、傳輸設備室等核心物項展現在眼前,里面陳列了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各類通信設備,如“馬可尼”電報、電話設備、子母鐘、大型中央空調設備等。一件件文物、一處處歷史建筑,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學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了地下戰備通信博物館。
“真切地感受到老一輩革命人默默為國家奉獻的精神,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將來做對國家有用的人。”……同學們邊參觀,邊聽講解,紛紛表示要向老一輩革命人學習。
“我們積極開展‘文化保護傳承’進學校等系列活動,其目的就是要在全社會,特別是在青少年群體中播種下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樹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充分發揮文化遺產的現當代教育價值。”市住房城鄉建設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科負責人宋文林介紹。
2002年4月,四川國際電臺完成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光榮退役后改建為通信博物館,成為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通信博物館。2019年授牌“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2020年入選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名錄。2024年公布為歷史文化街區,開放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并入選全國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典型案例。
“這里是眉山12處‘三線’建設項目的縮影,也是眉山歷史文化名城價值的重要實物載體,是眉山市納入重點保護的工業遺產類型的一片歷史文化街區。”
講解員介紹,街區至今原貌保留地下坑道、機房及全部通信設施,成為通信發展史上系列通信設備的實物“教科書”,是新中國“三線建設”的時代縮影。它是以“科技報國”為己任紅色電信歷史的實物載體,是重要的愛國主義、國防教育基地,具有難以復制、不可替代的價值,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現已成為傳承紅色文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民群眾可以零距離感受三線建設精神的時代魅力。
四川國際電臺舊址發揮“新作用”。
博物館還榮獲了多項殊榮,包括2019年被認定為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2020年被列入國家工業遺產名單、2021年被授予中央企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稱號。
“除了開展研學活動,這里還成為了四川電信國防教育基地,每年都會舉辦大量的教育培訓活動。”講解員介紹,舊址如今依然能發揮作用,以前的工房,現在已搖身一變成為了培訓教室,街區38處歷史建筑和地下博物館都得到了充分展示利用。而今,往昔隱秘的國際電臺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黨員教育學校、人才培育搖籃、文化展示平臺,每年前來參觀、研學、培訓的群眾超過8萬人次。
眉山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四川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市有各級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22個、歷史文化街區5片、歷史建筑321處,有不可移動文物1366處,可移動文物總數約11.6萬余件,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54項,世界灌溉工程遺產1處,國家工業遺產1處。
歷史建筑作為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中的重要一環,如何更加系統、更加有效的呵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在保護工作過程中,如何平衡新與舊、拆與留的關系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課題。
如何更好保護好歷史建筑?
歷史建筑不能“托管失修”,更不能“修而不用”“長期閑置”。“養在深閨人未識”,而應讓其“飛入尋常百姓家”,激活其內在的生命力,與現代生活交相輝映,推動保護與利用并重。
歷史建筑就在我們身邊,“保護”的共識至關重要。但歷史建筑又與文物不同,只有保護還遠遠不夠,歷史建筑需要融入進當代生活,才能更好地將文化傳承與發揚。最好的保護是成為融入生產生活。讓歷史建筑與現代生活交相輝映,實現活態傳承,這也正是城市治理需要持續用力的地方。
每一處歷史建筑都在訴說一段歷史,是人們鄉愁所載,鄉情所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著力于打造更高水平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今年,出臺的《眉山市歷史建筑保護管理辦法》,其中就明確提出,要對我市歷史建筑進行活化利用。
一方面鼓勵對歷史建筑合理利用。
如鼓勵引進療養院、老年人照料設施、殘疾人照料設施、托兒所、幼兒園、文化活動場所、衛生服務中心、診所(含住院功能時,床位數不大于10張)、便利店、快遞收發點等社區服務設施;鼓勵引進設計事務所、研究所、工作室等知識產業、創意產業的辦公場所;鼓勵引進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文化館、美術館等文化博覽場所;鼓勵引進非遺傳承、畫廊、書店、特色工藝品商店、特色餐飲、音樂茶座、互動體驗場所等開展文化消費場所;鼓勵引進特色酒店、青年旅館、民宿、游客信息中心等旅游服務設施等。
另一方面,出于對歷史建筑的保護,嚴格限制或禁止對城市規劃、周邊生態環境和安全有嚴重影響的功能。
如限制引進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含明火廚房的大型及以上餐飲場所,教學建筑(除托兒所、幼兒園),供水/供電/供熱等公用供應設施(消防設施除外),環衛、環保設施;禁止引進甲、乙類火災危險性物品的經營、儲存場所、易燃易爆、放射性、毒害性、腐蝕性物品生產、加工和儲存場所,加油加氣加氫站、高壓燃氣管線、燃氣調壓站,電動汽車及電動自行車的運營、售賣場所,對居住和公共環境有干擾、污染的工業和物流倉儲設施,其他有損歷史建筑價值或危害建筑安全的功能場所。
無論滄桑變遷,讓歷史建筑與現代生活交相輝映,活在當下。
來源丨眉山融媒記者 熊莉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網站支持IPv6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028—38166899 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28—38166899 舉報郵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