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4-04-11 15:35:15
責任編輯:衛琳霞
駐村干部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一支重要力量。2023年8月,22名駐村干部被選派至洪雅縣的10個村開展駐村幫扶。他們積極投身鄉村振興主戰場,在宣傳黨的政策、建強村黨組織、推動強村富民、提高治理水平、為民辦事服務等方面發揮“頭雁”作用,用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直面問題補短板,催生鄉村振興新動力
去年8月駐村后,駐村干部們走訪入戶找問題,結合村情尋辦法。基礎設施跟不上、產業發展乏力、致富缺少路子等問題正一步步得到解決落實。
3月13日,將軍鎮陽坪村小余坪片區茶園里,茶農們正忙著采摘春茶。連接茶園進出的產業路已經開始路面鋪裝。
“路修通了,不僅采茶、賣茶更方便了,日常出行也能更方便了。”眼見新路一天天向前推進,村民伍春蘭滿懷信心,希望水泥路修好后,能給產業發展帶來更多機會。
今年1月,洪雅縣將軍鎮2024年中央財政以工代賑項目在陽坪村開工,拉開了陽坪村2024年道路攻堅的大幕。產業路總投資450萬元,預計6月底完工,包括新建一條長3.7公里的水泥路,同步完善防護、排水等附屬設施。
“路不通,什么事都不好干。”陽坪村駐村第一書記辛凱介紹,去年9月入戶走訪中,不少村民曾提到,受通行條件制約,全村有3000余畝低產林未有效轉化成經濟效益,制約村集體經濟及村民收入可持續增長。面對群眾訴求,陽坪村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直面問題,將提升交通條件作為鄉村振興的突破口,在眉山日報社、縣審計局、縣人社局、縣殘聯等派出單位和幫扶單位大力支持下,集智聚力解決“斷頭路”“卡脖子路”難題。
2023年,陽坪村爭取落實資金230萬元,擴寬硬化村道4公里,解決近千名群眾出行難問題。今年,在各級黨委政府支持下,陽坪村將投入1000余萬元用于道路橋梁改造,改善村民生產出行條件。
“我們山上的那條路有幾個地方都塌方了,以后走這里過咋個辦哦?”“我們那個林區路上的涵洞都堵了!”……去年雨季還未結束時,柳江鎮兩河村的幾位村民代表向村里反映情況。
“走,我們一起去看一下是什么情況再說。”兩河村駐村第一書記熊瑋隨即率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一起到現場實地查看,了解情況。
經實地勘查,因受暴雨災害影響,兩河村3組、6組的道路和堡坎塌方,4組的涵洞堵塞,8組河堤、10組溝渠已存在安全隱患,嚴重影響村民的生產生活。
摸清楚情況后,駐村工作隊制定了幫扶計劃,細化了幫扶措施,積極向上爭取資金10萬元,用于解決林區道路、堡坎塌方、涵洞堵塞、河堤加固等問題。目前,資金已到位,項目即將開工,預計今年內完成建設。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關系發展壯大兩河村村集體經濟,相信通過大家的努力,我們的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在熊瑋看來,基礎設施是兩河村鄉村振興的短板,也是駐村幫扶的重點。
去年以來,兩河村修建林區道路4.2公里,解決7個村民小組200多戶村民出行和山區2000畝林地作業問題,優化林木生產條件,助推農戶增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奮進追趕求突破,增強村級造血功能
駐村干部們所在的10個村中,有7個重點幫扶村和3個集體經濟薄弱村,都面臨著產業發展“瓶頸”。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出路,考驗著駐村幫扶的“破題能力”。
“青杠坪村是洪雅縣第一個開始種植茶葉的。”站在青杠坪山崗上,萬畝茶園盡收眼底,青杠坪村駐村第一書記李慶曬起了村里的“家底”。
早在20世紀70年代,青杠坪村開始引進種植老川茶和云南大葉茶,到90年代,這里的手工茶便賣向了全國。目前,全村585戶家家都種植茶葉,茶葉種植面積1.05萬畝,每畝茶地年凈收益5000元以上。
“有了好的基礎,發展還需有更大后勁才行。”李慶介紹,雖然青杠坪村是重點幫扶村,產業基礎相對較好,但如何進一步發展村集體經濟,這是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一直在謀劃的主題。
通過不斷摸索,青杠坪村確定了“兩個+”的發展思路:“黨建引領+市場推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幫扶+產業支持”,探索群眾增收新途徑。
引進眉山天洪投資有限公司,打造“青杠坪·茶客空間”茶旅融合項目,每年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約7萬元。總投資1500萬的鄉村振興中心預計5月投運,每年將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0余萬元。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健全經營主體與農戶利益鏈接機制,推動產業興旺,創新群眾增收途徑。
與青杠坪村不同,柳江鎮萬湖村是集體經濟薄弱村,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是出租閑置固定資產、土地收取租金。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萬湖村的主要任務之一。”到任不久,萬湖村駐村第一書記龔榆鴻心里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必須改變村集體、村民產業收益極低的現狀。
森林覆蓋率高達85%是萬湖村的一大優勢,龔榆鴻起初想把發展思路對準林木。利用林下可燃物、砍伐后的枝椏制作生物質顆粒燃料,既能解決火險問題,又能為民致富增收。
可當她把可行性方案放在村“兩委”干部面前時,大家并不看好,因為林區交通條件差,可燃物收集和運輸成本極高。
既然思路沒對,那就迅速轉變。龔榆鴻在與村“兩委”溝通走訪后,決定種植高山茶葉和發展農資銷售,并組織黨員干部前往丹棱龍鵠村、余坪黃里村、中山前鋒村學習。目前,村里已經栽種天府5號優質茶苗1萬株。
“希望萬湖村的村級集體經濟蓬勃向上,真正來一場我們的‘雙向奔赴’。”看著吐綠發芽的茶苗生機勃勃,龔榆鴻心里滿是欣慰。這條尋求產業突破之路,盡管并不平坦,但激發了村組干部帶頭創業的勁頭,也增強了村級造血功能。
搭建平臺強機制,基層治理迸發生機活力
逐漸富裕起來的村民們,對居住環境和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需求。駐村幫扶通過搭建平臺強機制、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等措施,讓基層社會治理迸發出了新的生機活力。
“到橋口,精神抖!”這是東岳鎮橋口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永強到村后的第一觀感。橋口村森林覆蓋率達91%,村民小區式集中居住率達90%,是一處天然的宜居氧吧。
“村民由散居到聚居生活方式的轉變,對基層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村上的日子,王永強充分感受到了基層工作的紛繁復雜、基層干部的忘我奉獻和基層群眾的勤勞樸實,也深感責任在肩。
找到問題后如何突破?橋口村駐村工作隊會同村“兩委”研究提出了“黨建引領把方向、產業發展促振興、文明實踐聚人心”的工作思路。
2023年,橋口村在推進樸那雅國際旅游度假區等重點項目完成2個多億投資的同時,“建基地、搭平臺、創品牌”,深化精神文明建設,建設和美鄉村。
橋口村爭取項目資金100萬元,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在潛移默化中凝聚群眾思想共識、匯聚發展合力。村內外二元力量共建平臺,成功引入外來組織16個,開展活動20余場次,慰問群眾80余人次。
橋口村“青山守護者”志愿服務項目,成功入選四川省“互聯網+學雷鋒種子項目”,獲項目資金3萬元。橋口村首屆“村晚”成功舉辦,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橋口村也喜獲市級優秀志愿服務村榮譽。
“我們就是要發揚‘三牛’精神為鄉村振興建設保駕護航。”柳江鎮興勝村駐村第一書記劉文文已經駐村兩年多,對村里的發展和謀劃,如數家珍。
興勝村共種植水稻2150畝,其中高標準農田455畝;種植茶葉6000畝,建成一個茶葉加工基地;兩處肉牛場,年出欄600余頭;發展特色李子產業2000畝。這些支柱產業帶來年收入上億元。
日漸富裕起來的村民們,對生活有了更多期待,對村里的發展也有了更高標準。近三年,興勝村持續推進最美鄉村建設,“產業旺美、鄉村秀美、鄉風淳美、社會和美、生活富美”則是主要目標。
“我們的辦法是以‘情’凝聚人心、以‘清’治理鄉村、以‘請’助推新風。”劉文文介紹,“三qing”樹淳美鄉風給村里帶來的變化很大。
三年來,興勝村共評選了孝兒媳12名、好公婆10名。每年端午、重陽、春節組織全村1000余名60歲以上老人免費聚餐。全村受理矛盾糾紛200余件,成功處理200余件,成功率100%,矛盾糾紛第一時間處理,惠民政策以壩壩會形式全覆蓋宣講。洪雅縣司法局、柳江司法所到村聽診把脈,提供法律建議23條,開展“法治體檢”4次,請專家入村開展普法宣傳活動2次。
面對村情不同民情差異,駐村干部們發揮好定點幫扶連接線作用,守住底線抓牢主線,將事關群眾生產生活的身邊事一件件辦好。
“全村80%以上土地為林地,林農收入來源單一,低收入群體多,鞏固脫貧攻堅擔子重。”駐村后的大走訪,讓東岳鎮天宮村駐村第一書記歐磊意識到,自己和隊員們面臨的難題頗多。
“守牢不返貧致貧底線,緊盯產業發展主線,當好定點幫扶‘連接線’。”和村“兩委”、村民代表們多次商談后,天宮村駐村工作隊將抓牢“三條線”作為突破口。
首先是每月整理各類風險線索并建立臺賬,逐戶開展排查研判。半年多來,共排查線索97條,將1戶農戶納入監測并落實幫扶措施。協調爭取到市縣幫扶單位支持,由機關食堂訂單式采購脫貧戶土雞、山羊、土豬、蔬菜等農產品,消費幫扶收入2.7萬元。
產業發展上,積極引導村民發展油茶、鄉村旅游等新業態,爭取集體公益林森林質量提升項目和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補助資金130萬元,助力林農人均增收800元。針對村內部分道路狹窄問題,積極向上爭取支持,對6.7公里的村內道路進行了拓寬。
主動向市林業局、縣文廣旅局匯報對接,開展結對共建活動3次,幫助開展醫保宣傳、科技下鄉,爭取幫扶資金1.3萬元,助力紅陽小區人居環境改善和鄉風文明道德超市建設。2024年新春走基層送溫暖活動,為脫貧戶監測戶送去價值近3.5萬元的慰問物資。
“越是了解這個村子,就越想多努力一些,多付出一些,多為群眾做一些實事。”駐村的日子,讓高廟鎮花源村第一書記尹樂成了“花源村人”。對于駐村工作,他定下了明確目標——聚焦群眾關切,辦好群眾身邊事。
“高廟鎮地處山區,因地質條件復雜,地形地貌多樣,地質災害隱患頻發。”去年剛駐村不久,尹樂就了解到,位于花源村1組一處叫“周條”的村民聚居區存在安全隱患,周邊居民對此感到擔憂。
隨即,尹樂聯系到了洪雅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915地質隊協助開展現場排查。專業人員通過無人機航拍、實地勘察發現,這是一處可能發生滑坡和崩塌危險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下方6戶30名群眾受到威脅,潛在經濟損失約300萬元。
事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必須立即想辦法解決。摸清情況后,尹樂積極與縣級主管部門和鎮政府溝通協調,最終明確該隱患點名為“高廟鎮花源村1組周條崩塌”。目前,該點位已經納入國債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儲備庫,待完成資金匹配后,將立即開展隱患整治,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陽春三月,油菜花開,走在萬畝良田的田埂上,止戈鎮安寧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川和隊員們感慨萬千。
從2023年8月駐村至今,他們不僅親眼見證了安寧壩萬畝良田的建設發展,更經歷了從走出機關到走進農村、從田間地頭到農民心頭、從一邊看到一起干的成長蛻變。
“謀善治、解民憂、促發展。”對這半年多來的駐村工作,李川表述得言簡意賅。
初到安寧村,李川和隊員們就將嚴格黨內政治生活作為凝聚團隊的破題之舉,通過組織關系轉入、工作時間進入、主要精力融入,用心用情投入,與村“兩委”干部建立緊密工作關系。堅持周一例會制度,集體探討扶弱小促發展優治理工作舉措。
“走村入戶是必修課,也是第一任務。”李川介紹,通過聯系對接,工作隊加大對困境兒童、病患家庭等重點監測對象幫扶措施力度,捐贈“東坡惠民保”152份,爭取補助資金2萬元,爭取市教體局項目資金30余萬元建設籃球場,豐富村民業余生活。
駐村工作隊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落實好“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資產收益項目”,每年創收18萬元。搶抓安寧萬畝良田建設契機,安寧村組織干部外出學習開展頭腦風暴,謀劃建立勞務組織、農資銷售、品牌代理3大發展路徑,帶動鄉村發展振興。
“桃源村常住人口中老年人較多,大家打心眼里熱愛這片土地,希望村子越來越美,日子越來越好。”自去年8月駐村以來,七里坪鎮桃源村駐村第一書記王許一對村情民情有了清晰的了解。
走田坎、找耕地,入農戶、問民情,謀思路、爭項目……在王許一看來,駐村第一書記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政策理解到位、工作落實到位,以真正的實際行動推進產業發展、村民收入提高、鄉村環境優美、群眾辦事便利,不負群眾的信任與厚愛。
作為駐村干部,最重要的就是要身體力行、身先士卒。為有效改善人居環境,他和村“兩委”帶領大家一起擼起袖子、俯下身子,清掃村組道路、規整房前屋后,喊響“美麗桃源、攜手共建”,形成人人愛桃源、人人護桃源的良好氛圍。
“只有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到位,才能真正凝聚干事合力。”王許一介紹,圍繞群眾反映的就醫、飲水、公共交通等問題,是今后自己駐村工作的重點,而自己也會力爭從“‘駐村干部’成為‘助村干部’”。
來源丨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勇軍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網站支持IPv6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028—38166899 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28—38166899 舉報郵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