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3-12-25 18:20:13
責任編輯:林琳
12月23日,寒冬里的洪雅縣瓦屋山鎮復興村,一場如何進一步保護王河水質的干群議事會在該村4組剛竣工的王河戲水平臺項目現場進行——
“這個戲水平臺項目的竣工,不僅為大家辦了件好事,而且便于游客近距離清水,明年夏天這里肯定會成為復興村戲水納涼新的網紅打卡點。”
“我覺得大家都要自覺保護好水質,戶戶主動擔起復興‘河長’的職責。”
“要早點在這里豎立清水時須注意的安全提示牌,包括把自覺保護水質的管理制度寫上去......”
當天是星期六,輪值班的復興村婦聯主席朱霞、村網格員王新平與村民何明珍等人,你一言我一句地討論。
像這樣的干群議事會,正是復興村近年在走“文化興村、旅游富村、產業強村”振興之路中,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不斷筑牢規范可持續發展之路中的一項有效舉措。
黨建引領 善治基石有抓手
“基層治理抓的如何,基層黨組織的作用至關重要。作為基層黨組織既是基層治理共同體的基本要素,更是鄉村治理建設的領路人。”復興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尹成靜說。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多年來,復興村黨總支十分重視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31名黨員在各項工作中率先垂范。
“只有多為群眾辦實事,不斷提升我們的服務能力,群眾才會主動參與基層治理。”復興村兩委一班人形成共識。
說起村上為大家辦的實事,村民如數家珍——
2019年,村兩委積極向上爭取政策,以低于普通商業貸款近50%的利率申請到總額500萬元的貸款,讓20余戶村民的農家樂完成了升級改造;
2020年,復興村演藝舞臺建成投用,為村里大型篝火晚會提供了場地以及燈光和音響設備;
2021年,村級亮化工程,復興村沿線主干道安裝路燈130多盞,極大方便了群眾及游客的夜間出行。同年,3.1公里的林區道路建成;
2022年,復興村村級陣地提檔升級,方便村民家門口就能辦成不少事……
農家樂多起來,環境污染壓力也會增大。面對發展旅游帶來的新問題,復興村也商量著來——村兩委召開村民議事會,組織群眾商議解決辦法。最終大家“議”出統一安裝凈水設施,并由長期負責村子保潔的劉功賢夫婦負責全村垃圾清運。
一邊發展,一邊保護。復興村全村農家樂都安裝了污水一體處理凈水設備,使污水實現了達標排放,該村飲用水源水質也常年保持在一類水平。
“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后全部達標排放,房前屋后再見不到一滴臟水,山間的小溝小溪也重回清澈。”因開辦農家樂而主動參與投資完成污水處理的村民何明珍說。
“怎么整合全村農家樂資源接待大型旅游團,旺季保潔如何增加投入,還有村集體經濟項目經營情況等等。事關村里發展的大小事,村民都參與研討、決策。”尹成靜說。
如今,復興村正積極探索“黨建引領、政府引導、村民自主、社會參與”模式,鼓勵村民發揮主體作用,從而充分調動了村民參與的自覺性、積極性,持續發力鄉村振興。
村民自治 村規民約強治理
“長期以來,復興村有家家戶戶都不鎖門的習慣。”今年78歲的復興村老支書李華福談起復興村民風,一臉欣慰與自豪。
復興村復員面積15.3平方公里,但村民居住點相對集中,整個村子主要由王、劉、毛、何、周幾個姓氏家族組成,大家不僅是地鄰,而且常常沾親帶故,如何通過村民自治,進一步傳承弘揚好優秀傳統文化和民風就顯得很重要 。
“立愛惟親,立敬惟長,敦親睦友”“破除陋習,節約從儉,提倡綠色殯葬,鮮花祭祀”“發生矛盾可調解,遇事找人評評理,實在不行依法律”……
這是經村民反復商議確定的復興村的《村規民約》,不僅傳承了復興村孝老愛親睦鄰友好的優良傳統,更囊括了移風易俗、遵紀守法等現代文明要求,成為復興村民生產生活的行為規范。
當然,遇到矛盾也有解決的辦法。“遇事找人評評理。”按照村規民約,村兩委干部、家族長輩、地方鄉賢,大家坐下來開誠布公評說,有時雖不能立馬釋懷,但通過村里逢年過節的文藝表演、紅白喜事的相互幫襯,一來二去矛盾也就煙消云散。
“我這里客滿了,還有兩位客人下周要來,誰能接待?”近日,復興村游客接待群里,開農家樂的村民周元禮發出消息,不一會兒就有人應承下來。
復興村現有75戶農家樂,為方便信息溝通與管理,每戶農家樂都加入了游客接待群。“大家在群里相互監督、共享信息,保證每家都有客源,每家都能賺錢。”朱霞告訴記者,她還是村里旅游服務接待的負責人。
發展旅游業,最怕惡意競爭、欺客宰客等事件發生。為了避免這些情況,復興村成立了村級旅游協會,并在洪雅縣鄉村旅游協會指導下,制定行業標準,開展鄉村旅游標準化建設。
“所有規則和標準,都是村民們商量著定的。”朱霞表示,在復興村,除了個別高檔農家樂,其余農家樂均是按標準打造,接待游客則按照130元/人/天的標準進行收費。遇到大型旅行團,協會則會根據各農家樂接待能力進行分客。
“游客來了不用挑,這家住滿了就去住下一家,體驗感都不會差。”朱霞說,“沒有競爭、沒有攀比。當客源成為無需擔心的問題時,村民們就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做好服務上,游客的體驗也會更舒服。”
復興村現為市級“七無平安村”,今年2月,該村成功掛牌第一批“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
示范帶動 群眾學習有榜樣
寒冬里,走進復興村民葉如玉家的庭院,各類蘭草和多肉生機勃勃,院內綠意盎然、小橋流水,別有一番韻味。葉如玉是今年復興村評選出的美麗庭院示范戶,她別出心裁的設計,出眾的花草管護手藝,引得村民們爭相效仿學習。
“今年村上推行的‘美麗庭院’打造,為復興村整體環境又增色不少,被很多游客點贊。”村文書劉功田介紹說,美化環境已成為復興村民的共識,每家每戶都積極參加,村上通過開展“鄉村振興巾幗建功美麗庭院示范戶”評選活動,評選出5戶示范戶,在她們的示范帶動下,進一步激發了其他村民投資打造“美麗庭院”的積極性。
樹立一個典型,帶動一方群眾。復興村在基層治理中注重用群眾身邊先進典型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近年來,復興村先后評選出“先進個人”“助人為樂”“好公婆”“孝兒媳”“衛生文明戶”等多類先進模范并對其進行表彰。
今年78歲的張春樹是村里評出的先進個人,張春樹曾是建設成昆鐵路的鐵道兵,退役后在外地工作多年,退休后回到復興村。他熱衷村里的各項公益活動,參與村里的矛盾糾紛化解,為村里的發展獻計獻策。同時,張春樹還對復興傳統文化的發掘包裝抱以極大熱情,自己不僅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復興耍鑼鼓”的傳承人,他還帶動培養年青一代復興人傳承“復興耍鑼鼓”“復興山歌”等復興村傳統民間文藝,現復興村青羌藝術團的多名骨干成員是他的學生。
通過一批又一批的身邊榜樣引領,如今,全村形成了由老同志、婦女同志、村賢、文明經營戶等為主的帶頭模范,旗幟鮮明地倡導正氣新風。
同時,村上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委員會等村民自治組織,更吸引了眾多先進個人及熱心村民的參與,大家主動發揮信息員、宣傳員、調解員、治安員等作用,從而進一步壯大了村級治理力量。
來源 |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姚永亮 李勇軍 李幸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網站支持IPv6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028—38166899 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28—38166899 舉報郵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