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3-11-01 16:44:13
責任編輯:衛琳霞
深秋時節,步入仁壽縣大化鎮的水利社區,放眼望去,一棟棟白墻青瓦的川西民居獨棟建筑漸次分布在小山下的平壩上,家家戶戶門口的小花園里依然花樹繁茂,一戶一景,別有風情。
2012年,水利社區依托雙掛鉤項目,建成川西民族風格新農村綜合體,全社區261戶居民組團式集中居住。
近年來,社區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穩步推進產業發展高效化、農民增收長效化、設施配套完善化、管理服務優質化進程,先后被評為國家級森林鄉村、省級四好村、省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示范村等。?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10月30日,在清晨的薄霧中,水利社區2組居民韓桃英早早就來到了社區大門口的公交站臺,等待16路公交車。
“我自己不會開車,以前去縣城,要先搭熟人的順風車到鎮上的車站,再坐客車前往。”韓桃英說,自從通了鄉鎮公交車,出行就變得十分便捷,從家里步行到社區大門只需要幾分鐘時間,公交車班次多,等待時間也并不長,自己便能經常去城里看望孫子了。
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不僅體現在出行上,在水利社區,方方面面的基礎設施早已與城市沒有差別。
近年來,社區打造便捷的交通路網,順利實現10分鐘到鄉鎮、15分鐘到縣城、30分鐘到成都。同時,社區水、電、氣、網絡、物流“五網”全通,同網、同質、同價,居民用上了放心的自來水,也用上了安全的天然氣等。
“和別的農村社區相比,我們的網購力量應該要強一點。”水利社區黨支部書記劉建成開玩笑地說,由于快遞可以直接送到社區的便利店,很多在外工作的年輕人常常通過網購的方式,幫助留守在家的老人購買生活用品,老人只需要在接到快遞送達的電話后前去領取即可。
為了方便居民領取快遞,便利店還專門騰出位置,設立了兩個貨架用來存放快遞,既提升了社區服務水平,又可以依托物流服務下鄉進村,促進本地農副產品銷售,實現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
社區服務全面覆蓋
“快樂池塘栽種了,夢想就變成海洋,鼓的眼睛大嘴巴,同樣唱得響亮……”在水利社區的幼兒園里,常常飄出歡快的歌聲。
這家由社區回引優秀人才創辦的私立普惠性幼兒園里,目前有140余名適齡兒童,不僅包括了本社區的兒童,也有一些附近村(社區)的兒童慕名前來。每天,校車會從不同的地方接到學生,再統一送來幼兒園。
“我們社區小孩多,老人也多,如何更好地關心關愛‘一老一小’,就成了社區服務首要考慮的問題。”劉建成說,社區不僅為兒童建立起了幼兒園,也為老人建立起了配套齊全的衛生室,真正實現公共服務到家門口。
腿腳不方便的老人,還可以通過包保黨員,聯系社區醫生上門服務,每月的藥品也可由包保黨員直接送到家中。
除此之外,水利社區還針對農村留守老人多、辦事不方便等問題,組建了以黨員干部為主的“紅色代辦”團隊,專門負責開展上門代辦、精準代辦及全程代辦服務,代辦事項涵蓋社保、醫保、民政、人社等106項便民服務,基本涵蓋群眾所需的各類事項,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辦好想辦的事。
文明種子生根發芽
婚喪嫁娶,喬遷新居,遇到這些重要的人生節點,鄉村里都少不了一些必要的儀式,然而不少儀式形式繁瑣、鋪張浪費,已經成為文明建設久治難愈的頑疾,如何治理成為目前的一個難題。
近年來,水利社區大力推行“紅白理事會”制度,專門制定了村規民約章程,在充分考慮村情民意的基礎上,對紅白喜事的辦理標準、隨禮金額等作了限制性約定,大大遏制了人情攀比歪風,減輕了全村居民的人情負擔,“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文明鄉風正在逐步形成。
在文明的沃土里躬耕不綴,水利社區多措并舉,不斷煥發鄉村生活新氣象。
健全《村規民約》,推行“積分制”,成立百姓議事會,調解矛盾糾紛;設立道德紅黑榜、家風堂,開展“向陽花開?仁愛傳家”系列活動,評選孝老模范、最美庭院等;開設流動法庭,打造“法治文化園”,創建“無訟社區”。
值得一提的是,水利社區的農家書屋,也成為承載文明的一個小小陣地。
天氣晴朗的午后,陽光透過玻璃,照耀著書架上分門別類擺放著的醫衛生活、農業科技等書籍,居民們安靜而有序地閱讀,在書中享受“精神慰藉”。
緊跟群眾需求,水利社區還常常依托農家書屋,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實現“屋”盡其用,不但提高了勞動者文化水平,更滿足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產業振興百花齊放
一套、二按、三扭緊,連日來,搶抓晴好天氣,在水利社區的千畝柑橘基地里,務工的群眾正忙著為柑橘套袋,幫助果實防寒抗凍、防病防蟲,并能起到增色保鮮的作用。
不遠處,年產值達3000萬元的標準化生豬養殖園區掩映在綠樹之間,為當地居民帶來持續收入。
回想多年前,雖然住上了新房,但小塊分散、單打獨斗的傳統農業已經無法在新的社區延續下去。“莊稼怎么種?”、“收入從哪里來?”、“如何實現持續增收”……從散居到聚居,居民的住房條件改善了,在發展上卻遇到了一連串難題。
在借鑒外地發展經驗的基地上,水利社區決定在“土地”上做文章,通過規模化流轉土地,引進業主發展產業,擴大群眾生產半徑。
2012年,水利社區引進養豬能手,按照“大戶帶動+合作社管理+居民入股”的模式,打造生豬養殖園區,年終按股分紅,不僅促進了生豬產業健康發展,也切實增加了社區居民的經濟收入。
經過多年發展,目前,水利社區已打造起生豬養殖基地、花卉苗木基地、柑橘種植基地和中華鱉養殖基地,構成四大支柱產業,帶動群眾通過流轉土地收租金、基地務工掙薪金、集體分紅得現金等方式增收致富。
產業振興,百花齊放,水利社區不僅致力于增加個人收入,也著眼于增加集體收入,通過“資產盤活法”、“退散進集法”、“服務生財法”和“撥改投資法”這“強村四法”,2023年已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42萬元。
來源丨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郭僑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網站支持IPv6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028—38166899 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28—38166899 舉報郵箱:421730596@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