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2-12-05 10:25:57
責任編輯:雷堯
志愿者開展留守兒童關愛活動。
他們把愛和時間毫無保留地付出,累積點滴愛意,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他們是無私奉獻的代名詞,是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是那抹溫暖人心的紅、那份直抵人心的暖。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今年12月5日是第37個國際志愿者日,溫暖了2022的志愿力量積極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深入廣泛傳遞“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愿服務理念,讓城市更溫暖。
這幾天,眉山氣溫驟降。12月1日晚上8時,凜冽的寒風中,東坡區大石橋街道旭光社區居民委員會外正進行便民核酸采樣。
“請大家戴好口罩,亮碼、測量體溫。”“小朋友不要緊張,嘴張大一點。”穿著防護服的志愿者堅守在核酸采樣點位,接連幾個小時。他們說,雖然辛苦,但能為城市的疫情防控工作出力,感覺特別值。
這樣的場景是我們所熟悉的。在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市廣大志愿者第一時間響應號召,挺身而出,逆向而行,服務核酸采樣現場,保障群眾生產生活。
臨時管控期間,有的志愿者日行兩萬步,為居家隔離群眾做好物品配送;有的發揮自身特長,開展線上“一對一”心理疏導;有的為老人、孕婦、學生等有特殊需求的群體提供貼心保障。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志愿者們主動作為、沖鋒在前,匯聚起戰“疫”的磅礴力量,用最美“逆行者”的英姿,筑起了守護人民群眾安全的“防火墻”。那抹“志愿紅”驅散了疫情的陰霾,成為抗“疫”一線中最靚麗的風景。
緊急時刻,志愿者全身心投入的暖心畫面不只在疫情防控中,不只在我們生活的城市。
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眉山市應急救援志愿者協會水域搜救組組長郭小林帶領12名水域搜救組技術隊員,攜帶救援沖鋒舟等水域救援裝備與四川消防總隊匯合,及時開展轉移受災群眾救援任務。
國網眉山供電公司“綠光計劃”志愿服務隊也迅速抽調應急志愿搶險隊員95人、30輛搶險車、14臺應急發電機及無人機、應急照明燈等,連夜奔赴瀘定縣、石棉縣開展電力搶修、保電任務。“全國道德模范”盛恩利等一大批道德模范第一時間申請奔赴災區搶修,先后為瀘定、石棉等災區群眾送去光明。該志愿服務隊還開展了“電網情深 ‘瀘’力‘定’行”捐贈活動,組織綠光志愿者2927人為災區捐款20余萬元愛心基金。
“機器人跳舞太酷了!”隨著志愿者現場展示會表演才藝的機器人,孩子們情不自禁跟著機器人舞動起來,掌聲、歡呼聲不斷。
這是日前“2022年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活動走進東坡區大北街小學時的一個畫面。在當天的活動中,奇妙的科技展品與暖心的志愿服務,為該校師生帶去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技展。
除了大北街小學,“科普大篷車”還開進了東坡區富牛鎮中心小學及其他區縣部分中小學。每到一處,志愿者們都帶去了涉及光、磁、電等多個領域的科技展品,將復雜、枯燥的科學原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演示給學生們,激發學生們學習探究科學知識的熱情和興趣。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他們用志愿服務滋養青少年成長,也用志愿服務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走進千家萬戶。
“黨的盛會二十大,勝利召開傳天下,會議精神鼓舞人,舉國上下齊歡騰……”丹棱縣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積極探索“文藝+”模式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在該縣齊樂鎮龍灘社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作平文化大院里,群口快板節目《禮頌黨的二十大》吸引眾多群眾駐足聆聽,人群中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
節目的創作者是全國優秀文化志愿者、龍灘社區紀委書記王作平。十年來,王作平見證了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鄉村振興,還是鄉風文明建設、家庭文明建設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于是,他創作了這個快板節目,希望能用接地氣的表演,讓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
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貴在自愿、實在服務、難在常態。我市廣大志愿者用堅持、奉獻等書寫著愛與溫暖。交通路口,志愿者揮舞小旗指揮交通;假期里,大學生志愿者到鄉村支教,在社區開展陪讀;寒冬來臨時,志愿者募集冬衣送到貧困群眾手中……志愿服務的暖心故事,正在續寫。
無論是在疫情防控、抗震救災等自然災害和急難險重任務面前,還是在文化惠民、文明創建、服務基層等各項工作中,總有志愿者的身影。一幕幕志愿服務畫面上演、一個個志愿故事講述,我市向上向善的志愿者用主動擔當鑄就了“大愛眉山”的文明底色、豐富了文明城市的深刻內涵。
目前,我市在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登記各類志愿者隊伍達到4000余支,注冊志愿者人數近66萬人,占本地常住人口比例達22%。全市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鄉鎮(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實現全覆蓋。
“今年,我市印發了《眉山市全面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分別聯合政法部門、應急管理部門構建全市平安志愿服務和應急志愿服務工作體系,成立全省首個政協委員志愿服務工作室。”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十分重視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工作。通過制定建設標準和工作指引,舉辦培訓班、召開現場工作會等,推動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在面上實現“五有”標準全覆蓋。同時,通過部門聯動,促進志愿服務體系化建設。此外,東坡區東坡讀書會、彭山區黃豐鎮團結村分獲2021年度全國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和最美志愿服務社區榮譽,還有諸多志愿者組織、個人及項目獲得全省、全市志愿服務相關榮譽表彰。
今年以來,市志愿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不斷完善,各級各類志愿服務組織及廣大志愿者秉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緊緊圍繞市委中心工作和人民群眾實際需要,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尤其是在助力疫情防控、服務基層治理、參與鄉村振興、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深化全國文明城市長效管理等重大主題、主線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擦亮了“東坡故里·大愛眉山”志愿服務品牌。
行動是最好的致敬
□丫丫
12月5日是第37個國際志愿者日。眾多的目光聚焦在志愿者身上,也有無數致敬和感謝對他們表達。致敬志愿者,就是像他們一樣,心中有愛,伸出手來,傳遞志愿精神。
一座文明、溫暖的城市,背后一定有許許多多默默付出和甘愿奉獻的志愿者。他們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但在社會有需要的時候能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微光力量溫暖著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那一份道德的光芒可以焐熱人心,讓越來越多的市民得到溫暖而傳遞溫暖,用行動致敬這些可愛的人。
于是,在疫情防控中,一句“有人愿意做志愿者嗎?”立刻得到眾多回應,無數志愿者奔赴“疫”線。他們中間,有醫務人員、青年黨員,也有普通群眾,每個人拼盡全力用小小的身軀,發揮強大的志愿者能量,用平凡筑起一道溫暖的防線。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我們總能看到越來越多的“紅馬甲”,有老有少,或清理公共場所垃圾,或開展文明勸導,或幫助困難群體……一幕幕暖心故事不斷上演,“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傳遞著善意與感動。
涓涓細流匯成海洋。在這座美好的城市里,志愿服務活動越來越蓬勃,志愿服務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市民加入志愿者隊伍。他們將志愿服務當作自己的精神追求,甚至是一種生活方式,用行動致敬志愿者,用心守護“志愿紅”,讓愛溫暖一座城。
來源丨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余毅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