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2-11-17 08:11:14
責任編輯:蹇瑋杰
一戶普通農家,辛苦勞作一年,竟然近一半的收入都要用來隨禮;婚喪嫁娶、生子、升學、生日、當兵等都要請客……人情往來本是傳統文化,但受不良風氣的影響,近年來農村隨禮金額不斷攀升、隨禮范圍不斷擴大,“人情債”讓不少村民不堪重負。
為剎住趕禮“歪風”,今年以來,彭山區廣泛開展鄉風文明建設,大力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等文明新風,幫群眾卸掉人情“枷鎖”,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精神文化保障。
“也不曉得從好久開始,村里刮起了大操大辦的‘歪風’,結婚辦、生娃辦、祝壽辦、升學辦,有的甚至連修個羊圈、砌個墻頭也要辦。說來你不信,大伙兒曾細算了一下,有些家里一年隨禮就得花一兩萬元,真是吃不消啊!”彭山區黃豐鎮團結村村民羅會福對變了味的隨禮“歪風”非常厭惡。
“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作用,破除婚喪嫁娶中鋪張浪費、愚昧落后的習慣,做到婚事新辦、喪事簡辦……”近日,記者來到團結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黨總支書記、紅白理事會會長馬懷江表示。
說起村里往日的鄉風尤其是人情世故隨禮這方面,馬懷江感觸很深。“原來我們村這家做喜事、那家做大事,大家都有一種攀比心理,隨禮一般至少200到600塊錢,要是遇到主人家酒席辦得好點的,大家還會覺得禮趕少了拿不出手。”馬懷江說。
記者走訪多地發現,近年來,在部分鄉鎮,村民掏出的“禮金”一年多則一兩萬元,少則六七千元,甚至有的送出去的禮金占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賬不能細算,這一年到頭趕禮就占了一大筆開支。”“都住在一個村的,鞭炮一放肯定就是哪家有喜事,別個都去湊熱鬧,我要是不去好像臉上也掛不住。”對于這樣的無奈,村民們也紛紛道出一肚子苦水。
這股歪風邪氣,許多群眾既痛恨又無可奈何,就像被一條無形的枷鎖束縛住一樣,難以掙脫。
“收回以往‘投資’、盲目操辦‘跟風’、虛榮攀比‘斗富’、巧立名目‘斂財’。”彭山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如是歸納大操大辦的原因。
“群眾反映強烈的事,我們一定要重視。”前不久,為進一步推動城鄉居民隨禮亂象整治工作深入開展,彭山區人大常委會對整治情況進行了追蹤回訪。“從實地走訪和檢查相關臺賬中可以看出,整治效果比較明顯。”該區人大社會委主任委員伍建國表示。
說起彭山區人大常委會與規范城鄉人情往來隨禮工作的“結緣”,時間要追回到一年前。
為深入了解人大代表曾提出的關于社會陋習、禮金往來等批評建議意見的督促辦理情況,去年,彭山區人大常委會黨組成立了城鄉人情往來隨禮情況調研組,邀請部分區人大代表和區委文明辦、區民政局、區農業農村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到謝家、黃豐等鎮(街道)開展了調研,并對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應意見。
一場大刀闊斧的移風易俗行動在彭山展開。
同年8月,彭山區民政局全面完成了該區51個村(社區)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的修訂,并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制定紅白理事會章程,對操辦內容、宴請范圍、隨禮標準等事宜做出具體規定,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
為給整治行動營造強大輿論氛圍,各地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公共LED顯示屏、農村大喇叭等載體,廣泛宣傳禁止大操大辦的政策規定,講明移風易俗的好處;并組織黨員志愿者深入鄉鎮,宣講變味人情隨禮的危害。
此外,該區還整合多方資源、聚焦群眾需求,持續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成立了以區委書記、區政府區長為“雙主任”,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為辦公室主任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打造了6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5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串點成線織密文明實踐網絡,以陣地為依托,把推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的良好風尚根植于心。
“田地秸稈禁燒、居民隨禮限高、文明新風倡導……”據江口街道武陽社區黨總支書記、紅白理事會會長姜倫介紹,自社區成立紅白理事會后,通過倡導操辦標準,將人情新風一些規范固定下來,并在顯著位置長期張貼宣傳,使其成為群眾普遍遵守的操辦準則。
有了“官方標準”,群眾既保住了錢袋子,也撐住了面子。“以前酒席搞得簡單,怕被親友說小氣,現在所有人都按統一標準簡單操辦,自然就不攀比了。”社區群眾陳大媽說。
在武陽社區,今年回遷居民有60余戶,按習俗,大家都要互相請客,可今年一個辦宴席的都沒有。
原來,是社區有了文明新風帶頭人。朱術林是其中一戶回遷居民,為積極踐行紅白理事會規章制度,作為社區紅白理事會成員的他,堅持以身作則踐行移風易俗,喬遷不請客、不辦席、不收禮。“這時候我就要起好帶頭作用,搬個家就要辦酒席,真沒必要。”朱術林說。
同樣住在武陽社區的張波和楊婷,是一對新婚夫妻,前不久他們剛用旅行結婚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張波告訴記者,結婚前,他們也曾在“傳統”與“創新”之間糾結,后來社區紅白理事會聽取了兩人想法,幫助分析具體情況后,兩人盡力說服了父母,決定減少籌備和人情“負擔”,選擇了旅行結婚。“當時做這樣的決定也挺艱難的,畢竟父母比較傳統,但現在想想覺得挺好,刪繁就簡,大家都輕松。”張波說。
“大家不攀比了,人情味兒更濃了。”姜倫表示,通過整治人情隨禮陋習,壓在群眾心頭多年的人情包袱終于卸下了。大家用省下的錢投入生產,用省下的時間健身學習,打麻將、喝小酒的人少了,鄰里不和的現象也減少了。
來源 |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詩雨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