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2-11-05 00:22:26
責任編輯:李泓瑩
推窗遙望雪山、藍天白云相映成趣、天府綠道重構城市版圖......良好的自然生態本底,勾勒出“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大美畫卷。
11月3日,“共筑高品質生態圈 共繪都市圈藍圖”媒體行活動走進成都,來自中央、省市10余家主流媒體深入探訪成都生態環境保護特色點位,一起探尋成都的“綠水青山”答案。
智慧賦能
看成都環保“中樞大腦”如何“數治”生態環境
在寬闊整潔的道路旁,可能藏著監控機動車尾氣的“千里眼”,在入河排水口裝著AI“眼睛”,24小時監測河道水質……生活中,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在潛移默化地讓我們的城市變得更加低碳。
本次活動第一站,采風團走進了成都生態環境保護的“中樞大腦”——成都市生態環境指揮調度中心,看成都如何“數治”生態環境。
成都市生態環境指揮調度中心工作人員向記者演示智慧平臺。
調度中心電子大屏上,成都市域地圖正實時更新著環保數據。點開其中某個點位,可實時看到監控畫面,由平臺分析該點位是何原因引起的污染值偏高。
“大氣污染監測、溯源是難題。”成都市環境應急指揮保障中心主任賈濱洋說,數治環境大氣系統通過整合各類監管數據,傳統巡查,并結合科技手段,建立智慧平臺,形成了可視化、系統化、高效化的工作體系。
媒體紛紛提問:“該平臺具體能監測哪些數據?實現哪些功能?”
工作人員隨即進行演示:“這是分布在成都周邊各點位的大氣監測數值。數值若有異常,平臺會AI識別報警,隨后觸發任務派發機制,形成數據分析、指揮調度、審核反饋的線上閉環管理工作鏈條。”
近年來,成都市生態環境局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積極融入“智慧蓉城”建設,創新構建“碳惠天府”機制,在全國上線“碳惠天府”碳普惠公益平臺。該平臺上線了15個公眾碳積分場景和14個低碳消費場景,參與用戶數達45萬人,通過自主認購實施碳中和,促進排量實現價值轉換,是積極創新低碳發展的成都模式。
變廢為寶
揭秘廢棄資源如何“再生”助力生態低碳循環
風過葉落,環衛工人會及時清掃,卻少有人知道這些落葉其實是堆“寶”。本次活動第二站,采風團走進了金牛區綠化再生資源利用基地。
“好香啊,濕漉漉的青草香。”還未抵達基地,一陣木質香撲鼻而來,引得媒體紛紛感嘆。走近一看,車間門口的落葉末屑堆得像小山一樣高,準備運往幾臺大型設備。
成都金牛天府環境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告訴大家,落葉進入車間之后,會形成不同的“歸宿”。“第一種會進入顆粒機壓制,變成‘燃料棒’;第二種進入車間內堆肥槽,40天發酵后變成發酵有機肥;第三種進入破碎機進行粉碎風干后,變成淤泥中和劑。”該工作人員繼續說,相比傳統的焚燒、填埋方式,如此處理會更加低碳環保,節約資源。
據悉,該基地是成都市首家針對園林垃圾和大件木質廢棄物的資源再利用項目,每年可處置利用綠化廢棄料約10000噸,產出相關衍生產品約4000噸,可以有效減少顆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二噁英等有毒有害物質排放。
金牛區綠化再生資源利用基地,只是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上的一個縮影。此外,該局還聚焦于動力電池及儲能、光伏、氫能、節能環保及資源循環利用、綠色建筑、綠色低碳服務六大領域,在生態環保領域發展上跑出了加速度。
“坐而論道,不如躬身力行!”《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蔡雨潔說:“很開心可以用腳步丈量生態環境的發展和變化,這次采風活動給媒體打開了一扇鏈接生態文明建設的窗口。”
來源 |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詩雨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