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2-09-23 10:04:18
責任編輯:黃馨月
民以食為天。推進農業現代化,既要靠我們中國的農業專家,也要靠我們中國的農民,我們有信心、有底氣實現糧食安全的目標。四川要把農業搞好,把糧食生產抓好。 ——習近平
食為政首,糧安天下。
種糧面積、糧食產量持續穩定增長,其中種糧大戶們功不可沒。在糧食生產一線,全市種糧大戶們發揮規模經營優勢,在中央、省、市一系列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舉措和自身努力等作用下,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為端穩“中國飯碗”貢獻了眉山力量。
黎可學。
A
“糧”策暖人心
提振種糧干勁
9月20日,丹棱縣興農家庭農場的烘干房里,黃燦燦的稻谷堆成了一座座小山,從稻田里收割的一車車稻谷送到這里,經過24小時連續烘干作業,由貨車轉運至附近的谷倉,實現顆粒歸倉。
“今年水稻種植面積1800多畝,目前已收1000畝,經過烘干并稱重,已收獲稻谷80萬斤。”望著堆積成山的稻谷,現年48歲的丹棱縣科學糧油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興農家庭農場主黎可學樂開了花。
黎可學是仁美鎮雄義村人,開辦家庭農場前,他曾在深圳、上海、云南等地輾轉打工,開過酒店、做過包工頭,2012年返鄉從事農業,并在2014年注冊成立了興農家庭農場,流轉217畝土地種水稻。后經過不斷提升機械化水平、調整種養結構,稻田的綜合效益不斷提升,短短八年時間,稻田已達1800畝,覆蓋仁美鎮4個村(社區)。
“這是一個種糧人大有可為的時代,一次性補貼、農機補貼、貸款貼息、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國家強農惠農政策讓我們干勁十足!”談起支撐自己做大做強的動力,將政策研究得通通透透的黎可學娓娓道來,農民種地,國家給糧食補貼;買大型農機具,國家還是有補貼;市里、縣里、鎮里不定期開辦農業技術培訓班,安排技術員到田間地頭指導種植;還有不少免費助農項目,如免費播種、統防統治等,為種糧戶減少了成本,提高了糧食產量和質量……
近年來,中央持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從穩步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水平,到完善稻谷補貼、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等政策,一系列既有頂層設計、又有配套措施的“組合拳”,給廣大農民吃了“定心丸”。我市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各項惠農政策,制定出臺相關方案,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多措并舉,及時、準確、足額、安全地將各項惠農補貼資金發放到位。僅今年,我市就向種糧大戶發放3.8億元補貼,各縣(區)還出臺了種糧扶持相關政策。
“當前,農民種糧趕上了好時代,因為種糧政策越來越好。”同樣對國家惠農政策深有體會的還有洪雅縣余坪鎮金釜村種糧大戶劉國雄,他表示今年洪雅對種糧大戶給予400元/畝補貼,遠遠高出農資和人力上漲成本。
糧食生產有好政策、好形勢,種糧大戶更應有大作為、大擔當。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將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放在了第一位,強調堅持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為一名種糧戶,我將積極響應國家方針,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為鄉村振興貢獻綿薄之力。”好政策再次給劉國雄提振了信心,他表示,要繼續搶抓農時種好糧,在鄉村振興的廣闊舞臺上再立新功。
王程淋。
B
應用新技術
提高生產能力
9月21日,在彭山區公義鎮欣榮村,種糧大戶王程淋來到地里,看著顆粒飽滿的稻谷,滿臉笑容。
36歲的王程淋,雖然年齡不大,卻是個地地道道的“田把式”。水稻從最初300畝到如今3000畝,幾年來,王程淋的糧食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本人也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糧食種植大戶。談起種糧事業,他更有一本屬于自己的生意經。
“2004年,我回到村里開始經營收割機;2011年,牽頭成立了成林農機專業合作社;2014年,承包了300畝土地種水稻。”王程淋說,這是他事業的轉折點,流轉的土地讓擁有農業機械以及技術經驗的他如魚得水。2020年,他所在的成林農機專業合作社在我市率先嘗試“工廠化育秧”技術,安全快捷、出苗率高的育秧優勢,讓每畝水稻可以增產10%以上。
“現在,育秧、機耕、機插、植保、施肥、收割、烘干等環節,我這邊都有相應的農機設備。”王程淋介紹,目前,他的各類農機具有130余臺(套),農機化服務人員45人。
“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要舍得投資,舍得花錢,糧食的穩產高產才有保證。”王程淋表示,機械設備的完善,讓他們這些種糧大戶安心種糧,沒了后顧之憂,“就拿噴藥來說,1500畝地調兩臺機子,兩天就干完了,省事、省力、省錢。”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種植管理方式早已不適應新時代農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而不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才能在不斷學習新知識、引進新技術中,加快實現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的轉變。目前,全市培育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64個、農機大戶3378戶,推動了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逐年提升。
“科技種糧,不僅要廣泛應用插秧機、收割機、烘干機等農業機械,還要依靠最新科技,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業生產管理水平,節約精力、增加收成。”在仁壽縣種糧大戶王紫彬看來,用科技武裝農業,才能實現環保、高效、高質量發展。
在王紫彬的基地,現代化農業設備應有盡有:12臺農用植保無人機每天可以統防統治作業1000畝,效率是人工的50倍;物聯網中心可以全天候實時監測農作物的生長環境,為糧食生產科學管理提供保障;“小株距分帶同步精準播種”“分帶變量噴霧”等技術適用于間作的農機;誘捕器誘殺害蟲不接觸植物和農產品,沒有農藥殘留之憂;檢測中心能進一步保證農產品的安全度……
“每年,我們科技投入都要占總投入的20%左右,以后肯定還會逐年提高。”王紫彬表示,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強調,要加強現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和技術培訓,把種糧大戶組織起來,積極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他將牢記總書記囑托,利用科技將土地管好、把糧種好,讓總書記放心。
王澤靜。
C
當好帶頭人
擴大種植規模
在洪雅縣中保鎮新華村,種糧大戶王澤靜聘請的耕整機師傅和村民正忙著翻耕土地。“這幾天下了點雨,土壤疏松了,趁天涼趕緊把收割了水稻的田整理出來,早點把蔬菜種下去。”王澤靜告訴記者,他采取大春種水稻、小春種蔬菜的“稻菜”模式,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實現糧菜雙豐收。
“良種配良法,優質產量高。”說起今年的水稻產量,王澤靜心里喜滋滋的。在農技人員指導下,他今年每畝稻谷的產量增產了100多斤。從開始種植水稻起,王澤靜就一直選用優質雜交水稻新品種,據他介紹,2020-2022年水稻平均畝產達620公斤,純增收入5.1萬元。
和王澤靜一樣,在十幾年的種糧歷程中,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種糧大戶王元威也特別注重嘗試新技術。每年,他都會在東坡區農業農村局農業(水產)技術推廣中心專家的指導下,拿出小塊土地試種新品種,以便選出適合本地的品種。
“像去年有兩個新品種,試種發現抗性好、產量高、米質好,今年我就擴大了種植規模。”王元威說,今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永豐村,走到田間地頭察看秧苗長勢,讓大家無比激動。“在總書記的關心下,今年又大獲豐收。今年種植水稻3200多畝,畝產高達700公斤,總產量2000多噸,產值預計550萬元,相比去年相比每畝增產30公斤、增收約80元。”王元威高興地表示。
良種賦能,豐收底氣足。近年來,我市連續開展“一優兩高”生產競賽,以競賽活動為載體,錨定優質、高產、高效3大目標,6年累計引進試種越光、稻花香等國內外優質品種340個,篩選出宜香優2115、川優6203等適種眉山的優質高產新品種40個。
種糧大戶連著小農戶,不僅有能力種糧,還能帶動更多人種糧,是糧食生產的帶頭人。
效果如何?“跟我種糧的,大春一季一畝增收七八十塊。”眉山市好味稻水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相德最有發言權。近年來,合作社帶動周邊村社逐漸實現農技、農資、農機、質量、銷售“五個統一”。今年,合作社流轉土地8萬畝、帶動農戶種糧約20萬畝。
近年來,我市積極加大扶持糧油生產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目前,全市已發展種糧大戶668個,糧食適度規模面積達12.3萬畝。
倉廩實,天下安。“每當想到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越來越完善,想到周圍群眾對我的關懷和支持,就感到曙光在前頭,越干越有奔頭。”李相德深有感觸地說,種糧大戶有大作為、大擔當,要切實把規模經營優勢發揮出來,把科技助農潛力釋放出來,把廣大小農戶帶動起來,帶動廣大農民一起交出豐收答卷,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牢。
來源丨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燕利 見習記者 鄒波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