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2-08-29 11:04:22
責任編輯:黃馨月
“這稻谷每一顆都非常飽滿,今年的收成很不錯啊!”8月28日,雖是周末,但對辛勤的農民來說,不過是仍然需要勞動的普通一天。
在仁壽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巨型稻立體生態種養基地內,黃燦燦的稻田里,低垂的稻穗顆粒飽滿,70歲的李桂蘭和當地村民一起,正忙著收割巨型稻,隨著鐮刀不斷飛舞,背篼漸漸裝滿“豐收”,他們的臉上也流露出喜悅的笑容。
“有大棚的地方,機械無法進行收割,只能采取人工收割。”基地管理人員謝鋒說,在當地請了10余人幫忙收割,一天8小時,工資80元,每人每天可以收割1畝左右。除了大棚內的巨型稻,其他的巨型稻就可以采用機械收割,每臺機械每天可以收割40至50畝,預計9月中旬之前,基地內的巨型稻將全部收割完畢。
“稻浪金波涌,谷粒滿倉盈”,不管是人工收割,還是機械收割,連日來,基地內處處呈現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收割完的稻谷被村民們整齊地晾曬在陽光下,泥土的芬芳夾雜著稻谷的清香,鄉土氣息愈發濃郁。
“巨型稻植株高大,葉片濃綠,光合作用充分,為水稻谷粒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養分。”謝鋒告訴記者,和常規稻相比,巨型稻可長到1.5米至2米,其根系更高、更粗且抗倒伏能力強,谷粒更多,抗旱能力也更強,今年受旱情影響,平均畝產依然能達到700公斤左右。
除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種植巨型稻還具有社會、生態等多重效益。近年來,仁壽縣通過探索稻蛙、稻魚、稻鰍、稻鴨等多種巨型稻立體生態種養模式,創新發展“稻田+”,足夠高的巨型稻可以增加稻田的蓄水深度,在促進稻谷、青蛙、鴨、魚等的成活率和增長量的同時,還為稻田里養殖的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和優良的水質,有效提高了農田利用率和產出效益,真正實現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雙收。
“巨型稻立體生態種養出來的產品很受市場青睞,精品大米都是通過電商銷售,稻田蛙最高能賣到30元一斤,稻田鴨剛出欄很快就被搶購一空。”謝鋒說,巨型稻收割完畢后,就會開始銷售稻田蛙了,大多數都是“訂單”銷售,每年都供不應求。
來源丨特約通訊員 潘建勇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郭僑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