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2-06-24 08:09:36
責任編輯:杜艷
“退草還耕”的糧田水稻長勢喜人;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有了今年第一季的收獲;
幾十面墻繪讓平凡小村成為“網紅打卡地”……
為圓振興夢,再啟新征程。今年以來,青神縣繼續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在保障糧食安全、鞏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發展農業產業方面不斷建新功、出亮點,奮力續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穩定糧食生產 鄉村“禾海翻稻浪”
今年以來,青神縣穩定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壓實耕地保護主體責任,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取得明顯效果。
2021年以來,該縣通過有序清退占用耕地種植草坪近5000畝,草場變身“糧油倉”。同時,完成低效果園、茶園、園林還耕改種糧食1500畝,增加糧食播種面積2000畝;加快建設10萬畝糧油現代農業園區,實現糧食擴面2.2492萬畝。
在岷江河畔的高臺鎮百家池村,500畝糧田里,綠油油的秧苗長勢喜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地頭巨大的標語氣勢恢宏,充分展示青神糧食擴面增產的決心與方向。
往年,這里很難看到這番景象。當時的500畝土地全部種著草皮,供應市場,一年可收割三至四茬,但卻造成了田塊土壤流失,耕地質量受到一定影響。去年,該村積極響應國家提出的防止耕地“非糧化”號召,積極開展“退草還耕”工作,土地完成了從“草田”到“稻田”的轉變。
在思蒙河畔的西龍鎮光輝村,這里的秧苗同樣長勢喜人。在青神匯入岷江的思蒙河,流經光輝村時,拐了一個彎,在這里形成青神縣少有的平壩田,從空中俯瞰,規整的農田如同扇面,從居民區一直延伸到河邊,美不勝收。
這塊少有的“漂亮田”,一年前還種植著草坪。如今,這里的960畝土地退草還耕,成為青神10萬畝糧油現代農業園區的核心區之一。
今年,青神全縣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面積5200余畝,平均每畝可增收700斤鮮豆。如今,大豆迎來首季收獲。
為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今年三月,青神縣大力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利用大豆玉米屬同季作物且生長互補的特點,大大提高單位種植面積農作物產量,有力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
經過3個月的辛勤耕耘與管護,大豆迎來了首季豐收。
6月17日,在青竹街道白塔村,村民們正有序忙碌著。看到田間被收割打包好的一袋袋鮮豆和玉米稈上掛滿的玉米,種糧大戶馬樹華笑開了臉。馬樹華介紹,今年他帶頭實施了500余畝大豆玉米復合種植,這種種植模式可以在玉米不減產的情況下,每畝增收1000多斤鮮豆,算下來每畝可以增收800多元。
鞏固整治成效 居民“住得更加美”
今年以來,青神縣鞏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建立長效機制,讓鄉村更加美麗宜居。在長效機制激勵下,該縣各鄉鎮你追我趕,奮力搞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通過狠抓各項工作,今年,西龍鎮從2021年的后進鄉鎮一躍成為先進鄉鎮,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環境改善的基礎之一,是對垃圾清運的優化。西龍鎮根據動態觀察,確定垃圾亭常年滿倉點位39個,將這些地方原有的350L垃圾桶升級為770L垃圾桶,有效提升點位及周邊環境衛生;針對大件垃圾多、垃圾亭小、地庫不接收、運至城區難度大等問題,西龍鎮給相關人員配置專業分解工具鐵錘、液壓剪、鋸、砍刀、美工刀7套35件,現場分解大件垃圾;探索以村規民約方式,從源頭減少大件垃圾產生量;結合村莊清潔日、家庭整理日、環境評比日,每月開展垃圾清運大檢查,對清運效果差、工作態度消極等情況,首次督促勸導,再次直接更換清運人員。
該鎮還積極用色彩裝扮美麗鄉村,用畫筆展現美好生活。走進西龍鎮金華村,墻上一幅幅構思巧妙、主題鮮明的墻繪作品映入眼簾。目前,幾十面“打卡墻”已經完工,吸引了很多慕名而來拍照打卡的游客,也為村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抹靚麗的色彩。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過上了“居住在農村,生活在畫中”的幸福生活。
“成樂高速的青神出口在西龍鎮,金花村是西龍的門戶,我們做這個墻繪,不僅可以改善人居生活環境,還能直接提升青神的形象。現在,我把村里的墻繪發到網上,大家都說要來拍照打卡。”金花村干部劉術瓊高興地說。
完善便民服務 村民“辦事不出村”
今年以來,在廣闊的農村,青神縣正在按照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三化”標準,陸續完成3個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和25個村(社區)便民服務室升級改造。
高臺鎮自我加壓,將村(社區)便民服務室升級改造普及到全鎮8個村,截至6月22日,其中7個村已經完工。“升級版”便民服務室與陸續在村(社區)完善的送餐、就餐、閱讀、就醫、調解功能一起,成為高臺鎮便民服務體系建設的一部分。到了村級黨群服務陣地,群眾閱讀有書、就餐有食、辦事有沙發坐、渴了有水喝,成為常態。
6月22日上午九點半,記者來到高臺鎮諸葛村,“諸葛村便民服務室”的牌子格外顯眼。在服務室大廳里,沙發、茶水一應俱全。除了認真辦理公務的工作人員之外,只有兩名群眾。“你來晚了,我們已經將群眾的業務全部辦完了。”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詳細了解后才得知,改造后的“諸葛村便民服務室”配強了人員和設備,同時取消了“窗口”的概念,辦事群眾和村干部坐在一起面對面交流,所有村干部都在一起辦公,極大提升了辦事效率,群眾辦事情越來越快,排隊辦事的現象越來越少。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高臺鎮,隨著便民服務體系的逐步完善,群眾在各種滿意度測評中都給了一個大大的好評。
發展新產業新業態 群眾“增收有門路”
青神縣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在近郊游受到熱捧的當下,一個又一個的鄉村熱門景點讓群眾增收“更有門路”。
在剛剛過去的藍莓采摘季,西龍鎮萬溝村藍莓采摘園內游客不斷,一派熱鬧景象,游客們紛紛來到園中采摘新鮮藍莓,盡情享受田園采摘樂趣。“我們在朋友圈看到這里有藍莓采摘園,交通也很便利,就從眉山過來了。”游客君君高興地說。100畝藍莓種植園,畝產值達到兩萬元左右,帶動了周邊近百名農民就業。
3月桑葚、4月櫻桃、5月藍莓……借擴容的成樂高速(青神段)順利通車、青神出口(西龍境內)開通的契機,西龍鎮大力發展“采摘經濟”,堅持走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道路,扎扎實實讓當地鄉村旅游火了一把。
“采摘經濟”,不僅催熱了西龍鎮鄉村旅游市場,也讓村民們鼓起了腰包。該鎮萬溝村村民石樹斌說,把自家的土地流轉給業主后,不僅可以拿到土地租金,還可以到果園打工,增加了很多收入。
同樣得益于擴容的成樂高速(青神段)順利通車,羅波鄉寶鏡村村民們,正投入到發展鄉村旅游的熱潮中。村集體經濟通過與工商資本合作,建成“山水天香苑”,成為輻射周邊的農旅融合新景點。6月22日,正值荷花盛放,遠近游客紛紛前來觀賞,小橋、流水、農家、鮮花、秋千以及360度無死角的觀景餐廳都讓游客流連忘返。
該村黨支部書記李永斌告訴記者:“全村的柑橘產業和茶產業是我們發展‘采摘游’的產業優勢。走高速,寶鏡村到眉山40分鐘、到峨眉山市30分鐘、到樂山市20分鐘,這也是我們發展休閑農業的交通優勢。”
瑞峰鎮楊柳漕村,當地多山地坡地且土壤多呈堿性,干旱與澇漬并存,不利于農作物生長。為改變“看天吃飯的情況”,村里請專業公司形成符合自身實際的規劃,每名村干部按照規劃在自己掛聯的村小組發動有意愿、有能力的村民先行先試,打造示范園帶動村民發展桃李、柑橘產業。在趙云亮、鄭建華、帥俊強等先行者的帶動下,全村散戶種植桃李、柑橘,連片形成500余畝果園。
隨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生產生活環境持續向好,濤哥哥農牧有限公司、蜀元精品果園、綠眾食品廠、曉容家庭農場等扎根楊柳漕村,發展奶牛、桃李、柑橘、藤椒等產業,幾千畝荒山荒坡如今成為產值過千萬的金窩窩。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鄉村振興是發展的新征程,青神縣上下團結一心,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抓住各種機遇,不斷取得新成果,為決勝全面小康作出了新的貢獻。
來源 |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古良駒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