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2-04-22 15:50:17
責任編輯:蹇瑋杰
4月21日下午,陽光正好,走進仁壽縣陶藝傳習基地,59歲的蔡中云正在屬于自己的工作室內,全神貫注地制作一個紫金花盆的陶器樣品。
“這個不行,感覺里面有一個氣泡。”眼看已經馬上成型的素坯,被精益求精的蔡中云否定后,又變成了一團泥,重新回到了被揉搓的環節。
“在陶器的拉坯過程中,首先要找到中心,再用相應的手法,不斷地調整形狀。”一說起陶藝,蔡中云就打開了話匣子,對他來說,制陶的拉坯機就像是他的年輪,春去秋來轉了一圈又一圈,而他跟陶藝結緣的人生也跟著拉坯機的轉盤不停地旋轉。
“紅泥共火舞,瀟灑露陶君”,陶藝是一項歷史悠久、傳承久遠的傳統技藝,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它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藝術形式。仁壽陶藝分為傳統陶藝和現代陶藝,有古樸的文物造型,也有創新的現代器型,有呈現陶土本色的素坯器,也有色彩華麗的現代圖案。這些都離不開世代手藝人的匠心鍛造,蔡中云,就是其中一名堅守者。
蔡中云出生在仁壽縣天峨(現祿加鎮),當時,該地盛產陶泥,不少人靠陶藝謀生,他的父親當時也是拉坯工人。自小耳濡目染,1979年,蔡中云進入一家陶廠學藝,擔起了養家糊口的重任。那時候,陶藝對他來說,只是一門謀生的手藝。
在漸漸熟練以后,蔡中云越來越喜歡做陶器的時光。陶土選擇、陶泥煉制、手工拉坯、模具成型、手工刻花、窯爐建造、素胎上釉、入窯燒制、釉上加彩……每個環節,都能讓他沉浸其中,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
就這樣,邊學邊不斷琢磨和探索,1981年,蔡中云辦起了自己的土陶廠。
隨著時代變遷,陶藝不再是簡單的“泥與火的碰撞”,它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交織融合,是靈感與工藝的完美邂逅。這門古老的藝術,透著原始的氣息,又被賦予當代價值。癡迷于對陶藝的無盡探索中,1998年,蔡中云全面停產土陶,開始學習制作工藝彩陶。隨后,他先后前往景德鎮、河南、溫江等地交流學習,從事陶藝生產管理工作,積累了豐富的陶藝制作經驗。
1999年參與制作澳門回歸瓶,并被澳門政府收藏;2000年參與制作了一對高1.8米梅瓶,被馬來西亞總統府收藏;2018年,彩陶作品《如意瓶》在第十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獲得“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銀獎;多次參加省、市、縣藝術節、非遺節等各種展演活動……
“雖然有過榮譽,這個行業的衰落也是事實。”蔡中云感嘆,鼎盛時期,仁壽縣曾有35家陶藝企業,一年產量2000萬件陶器。目前,全縣僅剩他這一家手工制陶企業,銷量也大不如前。
但也正是因為還有蔡中云在堅守信仰的路上踽踽獨行,2014年9月,仁壽陶藝被列入市政府公布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蔡中云也被評為非遺項目仁壽陶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一塊泥巴、一把泥塑刀,將仁壽陶藝這項非遺文化永久刻進歷史。
“制作陶器,需要反復磨練過硬的基本功,但創新的思路也必不可少。”對蔡中云來說,做陶是一輩子的事,做陶容易,做好不易,還需要從充滿煙火氣息的生活中獲得藝術靈感,并將這些靈感巧妙融入創作中。
小到幾厘米的泡菜壇子和茶具擺件,大到兩米的梅瓶和栩栩如生的“單刀赴會”,從傳統陶藝到現代陶藝,從日常用品到人物雕塑,酒瓶、花盆、燈罩、筆筒、花瓶……蔡中云的工作室內擺滿了琳瑯滿目、精巧絕倫的陶藝成品,每一個,他都能講出背后的故事。
“手工制陶,其實非常辛苦,光是在拉坯環節對陶泥性質的把控,就需要成千上萬次的捶打才能入門。”蔡中云說,拉坯時,要先將陶泥在木板上搓揉,再在輪盤上撒一層炭灰,把陶泥放上去后,隨著輪盤旋轉,一邊加陶泥碼厚增高,一邊澆水潤滑泥土,還必須時刻保持每個陶器器身厚度均勻,愿意靜下心來學習的年輕人已經寥寥無幾。
對于傳統文化,如何不忘,如何傳承?蔡中云也一直在努力。
懷匠心,踐匠行,做匠人。近年來,蔡中云在各個學校里的時間越來越多,他將陶藝制作帶進了課堂,從小學到大學,從縣內到縣外,不辭辛苦地反復教習學生,只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能了解陶藝,走進陶藝,傳承陶藝。
蔡中云說,不管前路如何,他會一直堅持,直到再也拿不動那一把小小的泥塑刀。
來源 |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郭僑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