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2-03-22 14:55:26
責任編輯:楊熹
市第五次黨代會提出,做強都市現代農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深入挖掘鄉土文化,積極發展農村旅游、康養、研學等“農業+”新業態。
以農促旅,以旅帶農,農旅結合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大勢所趨,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農旅融合發展,緊抓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機遇,以“花”為媒、以“果”為介,做產業融合文章,助力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深度融合,帶動鄉村旅游穩步發展,繪就一幅眉山鄉村振興美畫卷。
3月21日,在彭山區黃豐鎮團結村,黃澄澄的果實掛滿枝頭,2組村民石先勇正在采摘柑橘,看著滿樹的果子,他笑得合不攏嘴巴,“我們這里春有不知火、春見,夏有臍橙、夏橙、秋有蜜桔、冬有愛媛38等,一年四季都有果子賣。”
據介紹,上世紀70年代初期,由于土地瘠薄,糧食產量不高,村民生活困難,黃豐鎮引進了夏橙、紅毛橙等柑橘品種,在團結和豐華兩個村開始示范種植。幾年后,柑橘豐收,每畝收入3000余元,比當時種植糧食多收入2800余元。此后的30年間,黃豐鎮的柑橘“種植革命”席卷兩個村莊。
62歲的李坤英是黃豐鎮團結村第一批“橘人”。上個世紀80年代,她和丈夫大膽貸款,承包下村里50多畝土地種起了柑橘。靠著勤勞,小兩口建了新房,供一雙兒女上了大學……回憶過去,李坤英感慨:“柑橘給了我們家的一切。”
2005年前后,黃豐鎮又引進“春見”晚熟柑橘進行試種,讓當地果農的腰包更鼓了。
“果子賣了錢,現在知曉我們黃豐鎮的人越來越多了,到這里來采摘果子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據黃豐鎮團結村黨委書記馬懷江說,每年三四月份,從彭山城區、周邊縣市來采摘的客人絡繹不絕,很多都是來體驗柑橘采摘樂趣的,離開的時候還不忘給家人朋友帶去,現在黃豐柑橘的名氣也是越來越大了。
在黃豐鎮,晚熟柑橘有罕見的“花果同樹”景觀,2010年開始,該鎮就開始舉辦橘花節,如今,橘花節已經舉辦了10屆。
“在戶外采摘,避免人群聚集,是個不錯的選擇。”家住彭山城區的市民劉佳告訴記者,每年,一到橘子花開的時候,身邊的朋友就會選擇節假日帶著一家老小,到城區周邊進行鄉村采摘,黃豐的柑橘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黃豐鎮團結村,每年三四月份是采橘子、品橘肉、賞橘花的時期,市民們趁著春天里的晴好天氣,來這里體驗鄉村樂趣。柑橘林里,有人帶著孩子一起采果、做游戲;有人和朋友開心地聊天、拍照,放松身心……
“每年游人較多的時期,我們就會在橘花廣場舉辦一些活動,還引入一些設施、設備滿足游人的需求。”馬懷江告訴記者,一些商販來搭建休閑、游樂設施,還有一條小吃街,熱鬧的夜晚,村民和游人在廣場上開心地唱歌、跳舞,放松勞作和緊張的心情。
“結束了繁忙的工作,到柑橘林里采橘、賞花,整個人都輕松許多,現在黃豐的路更好走了,這條旅游環線能吸引更多的人到黃豐來。”市民張先生喜歡騎著單車四處游逛,春天的黃豐是他最愿意去的地方,騎行在漂亮、通暢的旅游環線上,看著滿山的橘子、聞著沁人心脾的橘花香味,總讓人心曠神怡。
“單純的采摘、觀光已不能滿足游客需求。”馬懷江表示,不斷改善交通、食宿等配套設施,融入文化元素,才能吸引更多人前來采摘、觀光。同時,為延伸采摘經濟產業鏈條,團結村村民在食宿上下了不少功夫。
在該村村委會旁一農家小院里,是徐華利經營得一家農家樂,從去年返鄉創業以來,徐華利將自己的農家樂經營的井井有條。“自家的農房辦民宿小院,既可以照顧家里,管理果樹,又有一筆不錯的收入。”這樣可觀的經濟效益,徐華利覺得她“這步棋走對了”。
徐華利的旁邊,是村民張勇承包的農家樂,他也是去年春天開業的,經過一年的經營,張勇樂呵呵地告訴記者:“還可以,繼續干!”
據悉,在黃豐鎮,各類會節的舉辦,給鄉村旅游帶來了更多活力。黃豐橘花節已連續舉辦了十屆,除采摘柑橘外,還有非遺展演、文藝表演等內容;周末或其他節假日,舉辦啤酒節、為老人舉行“金婚”慶典等活動,吸收了不少周邊城市的游客。
目前,我市柑橘種植面積103萬畝,其中不知火、春見、清見、大雅柑、馬克斗、沃柑等晚熟柑橘達76萬畝,柑橘種植萬畝以上鄉鎮35個。2019年柑橘產量達137萬噸,產值95億元,帶動農民人均增收5300元,成為全市農業主導產業、助農增收第一產業。延伸農旅產業鏈 借力摘橘賞花,借助鮮果采摘等方式,柑橘成為有效拉動鄉村經濟向前發展的主打產業之一。
來源丨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會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