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1-05-10 16:14:28
責任編輯:杜艷
倉廩實,天下安。5月份,眉山廣袤田野正上演著“雙搶”大戲。冬去春來夏至,農民們按照時令辛勤耕耘,農業生產一環扣一環、一季接一季。農業生產“四季歌”的背后,不變的是穩產保供的決心,變化的是質量興農的導向。如何實現小春首戰告捷、顆粒歸倉,大春糧食滿栽滿插?近日,記者走進田間地頭,深入探訪我市農業生產情況。
小春新品種助豐收
5月8日,記者走進仁壽縣方家鎮水池村,田間麥香四溢,遍地金黃,豐收的氣息在田野間蕩漾開來。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十幾臺收割機正在麥浪里來回穿梭,麥田里一片繁忙景象。
江蘇收割機服務隊王師傅說:“每年我們都會從江蘇過來,沿途經過安徽、河南、陜西,到四川來收小麥。我們的機械化收割價格低效率高,很受四川種糧戶歡迎。”
放眼望去,田里小麥金黃一片、顆粒飽滿。“我今年有近4000畝小麥豐收。”該縣90后種糧大戶范琨告訴記者,這是他選的新品種小麥,叫中科麥47號,它比普通小麥的產量更高,優點是抗條銹病突出、豐產穩產,而且白皮大粒,穗大粒多。
據了解,這近4000畝小麥機械化收割需要13天左右,之后將馬上輪種水稻,確保大春生產不耽誤。
水稻育秧采用新“玩法”
“看,這就是長在浮板上的水稻,水下還養了魚……”近日,在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四維村,有一片奇怪的魚塘引起了許多過路人的注意。魚塘上面居然種上了水稻?面對記者的不解,該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負責人張繼業一邊拿起水稻一邊向記者講解。
具體怎么種法?張繼業介紹,首先要將適當的泥土置入底部有小孔的塑料花盆,在每個盆內栽上水稻秧苗,把花盆逐個嵌入有洞孔的浮板上,再有序將浮板放置于魚池水面,這就是東坡區太和鎮試點推廣的浮板種植水稻。
這種浮板種植水稻能夠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水面種稻,水下養魚,魚兒的糞便就成了水稻的肥料,秧苗根系通過盆底的小孔吸收水里的氮、磷、鉀養分,使之在池塘內形成魚肥水、稻凈水、水養魚的循環種養系統,不僅解決了魚塘水質問題,對養殖戶來說苗期管理也不費力。
“在整個水稻生產過程中不施用任何肥料和農藥,水稻抗倒性和抗病性都較強,苗期管理也不費力。”張繼業說。據了解,從去年開始,太和鎮便開始試點,按照每畝池塘種水稻10%左右的比例進行浮板水稻種植,養殖戶每畝魚塘水稻收成大概在300斤左右,今年該鎮將在5000余畝魚塘中,繼續宣傳推廣這種新種植模式。
黨員干部助農搶收搶種
5月8日,正值傳統的“雙搶”時節,在眉山市彭山區謝家街道李山村的四畝農田里,20余名青年黨員正忙著扯秧、運秧、分苗、插秧……,現場一派繁忙的景象。
這是誰的農田?大家如此干勁十足。
據謝家街道李山村黨支部書記萬細玲介紹,該農田是李山村老黨員汪進成家的。他今年已經67歲,由于妻子常年患病,女兒常年在外務工,家里4畝多農田僅靠汪進成一人耕種,眼看“搶種”時節就快過去,不抓緊把秧插完,就會誤了農時,影響一年的收成。
了解情況后,5月7日,謝家街道青年支部聯合李山村黨委立即組織青年黨員早早地來到汪進成田里,幫助他插秧。
快速移位、飛速插秧,飛濺的水花在田間飛揚……一上午的時間,在青年黨員們的幫助下,一塊塊空蕩蕩的水田換上了嶄新的綠裝。翠綠喜人的秧子和飄揚的紅色黨旗在這片水田里交相輝映。
“我自己插秧,至少要三四天才能種完,有了這些志愿者,半天功夫就種完了,我懸著的心也落下來了,真的太感謝了。”望著自家農田一片翠綠,汪進成激動地連聲道謝。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今年的“雙搶”工作中,針對留守戶、五保戶、困難戶缺乏勞動力的實際,各地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作用,組建了一大批以黨員干部為主的義務幫扶隊,全力幫助農民搶收搶種,確保小春糧油應收盡收,大春作物應種盡種。
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為抓好小春收割、大春農業生產工作,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我市強化政策支持力度,千方百計擴大糧食生產面積,農業技術服務下沉,做好農機調度和儲備。截至目前,全市小麥已收8.2萬畝,占應收面積的77.4%;油菜籽已收70.5萬畝,占應收面積的85.2%。全市水稻已播栽70萬畝,播栽進度47%;玉米已播栽44萬畝,播栽進度56.6%。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詩雨 周剛 文/圖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