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12-29 09:26:38
責任編輯:何海娟
歷史和實踐一再證明,綠色發展才是正途。
全市各類公園數量達165個;全市啟動新改建污水處理廠(站)205座,其中203座已完工調試;全市建成“美麗宜居鄉村”達標村350個;2020中國藍天百強城市榜,眉山排名綜合榜第五、成效榜第三……生態越來越好,江河越來越清,藍天越來越多,這是眉山越來越美的五年!
變化,有目共睹;美好,來之不易。“十三五”期間,全市上下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等重大機遇,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為契機,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厚植綠色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2月25日,市民羅東在眉山天府新區柴桑河濕地公園散步,公園旁的高樓錯落有致,湖寬河凈岸綠景美,白鷺不時從水面掠過……一幅優美的生態美景沁人心脾。
“綠化越來越多,生態環境很好!”“出門就是公園,真巴適。”“水清岸綠景美,生活在這里好舒服。”不論是外地游客,還是常住市民,都對眉山宜人宜居的生態環境贊不絕口。
蘇洵公園、蘇轍公園、東坡竹園、蘇堤公園……五年來,我市堅持以人為本、規劃先行,將適合建設高檔住宅區和現代商業區的位置用來建設公園,舍去房地產收益。“舍”與“得”之間,體現的是市委市政府重視生態建設,讓群眾共享生態成果的執政理念。
我市堅持把樹、草、花栽在人群最多處,用好水資源,以大手筆、大氣魄,規劃建成、優化提升多個大型公園。截至目前,全市各類公園增至165個,與2015年同比,公園數量增加60個,“百園之市”遠近聞名。
同時,我市還推進城周增綠、破硬建綠、見縫插綠等“八綠”建設,開展“綠色校園”“綠色陽臺”創建等“五創”工作,實施沿路沿江“綠帶工程”、城市“綠肺工程”、“集鎮擁翠”工程、“百村綠色家園”工程,構建以森林為主體,喬、灌、草、花相結合的城鄉綠化新形態。工作開展以來,全市新增城市公園綠地1萬余畝,城郊園區綠地5000余畝;建成公路“綠帶”148.15公里、“擁翠”廣場30余萬平方米、“綠色家園村”56個,新增綠地面積30余萬畝、營造林40余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0%。
榮譽見證努力。2019年11月,我市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這是目前我國對一個城市生態建設方面的最高評價,是最具權威、最能反映城市生態建設整體水平的榮譽稱號。如今,“推窗見綠、出門見景”的美好愿景逐步變為現實。 守護生態 “三長”治污成效顯著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群眾。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眉山最大的財富。”市委主要負責人明確指出,要保持綠色發展定力,打好“生態牌”。“綠色指揮棒”之下,五年來,我市創新實施“河長”治水、“田長”治土、“點長”治氣“三長制”,推進生態環境提標提質、聯防聯治。 “河長”治水。以河流、湖庫為基礎,建立區域與流域相結合的“河長制”。落實斷面水質改善目標,依法劃定水功能區劃,強化源頭控制、水陸統籌,對水體實施分流域、分區域、分階段的科學治理,大力實施全域安全飲水工程,切實改善全市水環境質量。岷江干流眉山出境斷面水質持續穩定為Ⅲ類,青衣江水質保持Ⅱ類,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田長”治土。以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為重點,建立預防、保護和利用相結合的“田長制”組織體系。加強對電鍍、造紙、化工、塑料等重點行業、工業園區等重點區域、土壤污染重點監管企業的整治,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整治以及危險廢物管控,強化土壤污染重點風險源監管。五年來,我市在全省率先創新采用“工業余熱回收利用+市政污泥低溫干化”的處理思路,推進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一元模式”全國推廣…… “點長”治氣。以大氣污染源頭為點,建立點、線、面相結合的“點長制”。強化工業企業廢氣整治、城市環境精細化管控、機動車污染防治等“五大攻堅”,強化科技支撐和重污染天氣應急預警,不斷提升環境空氣質量。截至12月27日,我市今年優良天數達318天,與2015年同比,優良天數增加49天。2020中國藍天百強城市榜,眉山排名綜合榜第五、成效榜第三。 推進綠色發展,沒有旁觀者。全市貫徹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強化排污者責任,提升環保意識,創建綠色家庭、學校、社區,推進創文創衛,推行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格局在我市逐漸形成、不斷提升。 依托良好生態資源,我市推行全域旅游、發展新興產業、深耕綠色農業,源源不斷地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綠水青山逐步變成金山銀山! 深化改革 高位推動領航前行 綠色,正成為眉山高質量發展的動人色彩。綠色發展的鼓點正響徹眉山。 戰鼓從頂層設計開始擂響。2016年,市委出臺《中共眉山市委關于深化“三大工程”實施“五大行動”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眉山的決定》,全市綠色發展、美麗眉山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逐一明確。《眉山市綠色發展指標體系》《眉山市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等相繼出臺,高位推動下,全市各級黨員干部從“有任務”實現了“有作為”“善作為”。 以改革為抓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積極構建成都都市圈生態環保聯防聯控聯治,編制完成《成德眉資同城化暨成都都市圈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三年實施方案(2020-2022)》《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積極參與地區間橫向生態保護機制;全面推行工業用地彈性年期出讓及低效存量工業用地退出機制改革試點,積極開展“房地一體”登記和“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登記試點……改革破冰,為發展厚植沃土。 守護碧水藍天凈土,需要優化機制、壓實責任,更需要法治護航。五年來,市城鄉規劃條例、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條例、關于加強全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決定、關于加強全市農用地污染防治工作的決定等法律法規出臺,捍衛了生態的方圓。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五年來,我市用一舉一動、一點一滴,不斷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軌道。 知行合一,方能致遠。從理念升華到體系完善、機制完善,再到實踐檢驗……細數來路的點滴,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正深刻改變著眉山,扮靚著眉山。 過往可鑒,未來可期!我們相信,眉山將會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