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12-10 09:44:40
責任編輯:何海娟
先拆“心墻”再拆違 先拆違建后改造 先建組織后啟動
為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整治提升,打造舒適宜居、優雅整潔的居住環境,今年,青神縣將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納入省、市民生實事及政府重點工程,通過“拆違—改造—整治—升級”,引進完善物業管理、建立長效運營機制,逐步解決老舊小區在設施配套、環境提升和長效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運用“加、減、乘、除”手法,改造老舊小區101個,改造房屋200余棟、面積約30.54萬平方米,涉及居民2884戶6987人,改造小區周邊配套道路約3700米,計劃投資約1.18億元,有效提升了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走出了一條老舊小區提質改造的青神路徑。
已經改造完成的城東青楓小區。
A
做好乘法
統一謀劃
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錯綜復雜,多部門、多管線、多短板、意見難統一,幾乎成了各地開展此項工作遇到的共性難題。
如何變繁為簡,讓多個“1”擰成一股繩?青神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專門制定了《青神縣2020年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實施方案》,由分管縣領導掛帥,成立了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領導小組,統一謀劃、統一指揮、統一調度、統一檢查督辦,讓多個“一股線”共穿一個“針眼”;建立一個標段一套人馬、一周一次專題會議、一周一期推進簡報、一天一次現場督導、一小區一份改造清單、一戶一份提示回執單、一個施工企業一份量化考核表“七個一”工作機制,讓一股股細流匯集成一條流向幸福家園的長河。
B
做好除法
破除“心墻”
違法違規建筑是城市肌體的頑疾、老舊小區改造的難點、群眾反映強烈的痛點。如何根除這個“頑疾”?“先拆‘心墻’再拆違,先拆違建后改造。”青神縣開出兩劑良方。
廣泛宣傳、形成共識。抽調社區干部、網格員深入小區展開自查自糾、專項行動等,召集社區干部、網格員以及部分居民代表外出參觀學習老舊小區改造成效,統一思想、形成共識,通過業主自拆、社區助拆、黨員干部帶頭拆等措施多管齊下,營造“違建必拆”的氛圍。
老舊小區改造建設熱火朝天。
居民自治、黨員引領。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軸心”功能,社區兩委成員、網格員、小組長深入網格宣傳、收集民意,召開壩壩會,主動與違建住戶溝通、協調,耐心解釋政策。結合“包保片區”“街道吹哨、部門報到”等活動,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帶頭示范作用;充分利用社區干部、包保片區干部的社會關系,走家串戶,逐戶做工作。
通過“機關單位主動拆、黨員干部帶頭拆、職能部門依法拆、街道社區組織拆”,青神縣已無償拆除各類違章建筑93處約10000平方米,既拆開了小區改造公共空間、拆出了居民的信心和決心,又拆出了公平正義、拆出了速度溫度,為老舊小區改造掃清了障礙。
C
做好減法
拆出溫度
青神城區基金會小區院壩公共區域有兩個私自搭建的廚房,在院壩一左一右各占一方,使原本就窄的地方更顯擁擠。“這是為數不多的立面改造小區,但拆違被阻讓進場動工的時間被滯延。”青神縣青竹街道文林社區黨委副書記鄭龍琴介紹,經過細心傾聽、耐心跟進、恒心堅持的“三部曲”,最終該小區拆違得以順利實施。
“我們三番五次上門溝通,目的是為了請您配合推進惠民工程。試想,您這里停頓了,滯后的是整個小區甚至全縣的改造工程。我想,這也不是您內心所求吧?”對于其中一家違建廚房的主人鄭某,鄭龍琴多次溝通無果,她最后一次上門時說出的這番話,最終打動了鄭某。
通過號召業主自拆、配合社區助拆、動員黨員帶頭拆等措施多管齊下,青神縣在社會層面達成違建必拆的共識。同時,社區及物管加強小區巡查力度,對違建情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堅決杜絕違章建筑死灰復燃。
D
做好加法
提質升級
位于青神城區的安裝公司小區、老審計局小區、盛德小區3個小區修建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房子性質為商品房、部分房改房相混合,共有183戶住戶,常住人口545人。“基礎設施老舊、地面坑洼、公共活動場所幾乎為零、停車難矛盾日益突出,且缺乏統一管理,亂搭亂建現象比比皆是。”青神縣房地產服務中心主任張譯說。
盛德小區外觀改造建設現場。
據了解,青神縣通過“拆墻并院”方式大力改造,建設鄰里中心,實施道路黑化、雨污分流、水電氣表分戶,增設停車位、非機動車停車位、健身設施等。
新增健身器材。
目前,已拆除車庫7間、違建房間19間、違建小院7處,共拆除違建1109平方米;已拆除圍墻6處,共計300余米。“通過改造,小區配套設施更加完善,住戶的活動空間變大,視野更開闊,我們能共享更多的公共資源和設施。”在這里居住了20多年的李女士臉上露出了笑容。
改造完成后,該縣相關部門在三合一的小區里成立黨支部,以黨建為引領,聯合業委會和物業公司,引導小區居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著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區治理新格局。
車輛停放有序。
針對老舊小區基礎條件不一等復雜情況,青神縣根據不同情況采取針對性措施,確保管理服務逐步正規化、可持續。除基礎類和改善類改造外,該縣還加快推進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及智慧化改造,尤其是識別車輛等信息安防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推動了智慧社區建設,促進了5G技術與居住區建設的融合。 (古良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