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11-18 10:09:42
責任編輯:趙娜娜
——決戰脫貧攻堅走區縣系列報道之眉山天府新區篇
曹霞 眉山日報記者 殷勇 周軍 嚴丹玫 文/圖
百花社區道路。
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眉山天府新區及兩區四縣如何聚焦脫貧攻堅“一號工程”,下實下足精細“繡花”功夫,推出一系列“加強版”“創新版”舉措,將扶貧工作精準化、精細化、長效化,推動脫貧攻堅工作與縣域發展統籌融合,讓貧困群眾的小康之路走得更踏實、更長遠?
眉山日報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求,結合“紅色筆桿子”強基提能工程,近期派出全媒體采訪組,分赴眉山天府新區及各區縣基層一線,生動記錄貧困群眾的脫貧奔康之道以及各地加快發展的生動實踐。從今日起,推出“決戰脫貧攻堅走區縣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一條條水泥路向四面延伸,一座座農家新居拔地而起,一個個特色產業開花結果……走進眉山天府新區(以下簡稱“新區”),看到的是脫貧攻堅新變。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眉山天府新區自2018年3月實質性組建、實體化運行以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承擔轄區內全部社會管理事務。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新區立即著手成立了相應的扶貧組織機構。
兩年多來,新區各級扶貧部門嚴格按照關于脫貧攻堅工作的各項要求,強化責任擔當,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和完善工作機制,找準精準扶貧的契合點和主攻點,緊密結合當地實際,積極探索精準扶貧的有效模式,采取多項扶貧措施,帶動廣大農戶脫貧致富,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做出新特色、取得新成效。在新區,一場攻堅拔寨的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
做強富民產業
提供增收有效“路徑”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支撐,更是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的有效途徑。新區組建以來,將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性舉措,扎實做牢“產業規劃、產業目錄”,抓好“主打產業、產業基地、產業項目”建設,培育大批特色高效扶貧產業。
柑橘產業。
果林經濟就是新區推行的一大特色扶貧產業。郁郁蔥蔥的果樹遍布山坡、黃澄澄的柑橘掛滿枝頭……11月6日上午,記者在新區視高街道百花社區春滿園果業專業合作社果園看到,園內果林帶繪就了一幅青翠欲滴的鄉村振興藍圖。
在園內,業主鞏開華正和來自鎮上、社區的干部談論水果種植技術。2011年,鞏開華在百花社區流轉土地1200畝,建起了果園,成立了合作社,并成為合作社負責人。
近年來,作為社區的致富帶頭人,鞏開華勇擔責任,苦心研究種植技術,精心管理果園,如今,果園里的果樹基本進入了盛產期。“目前果園每畝可產8000斤以上的精品果,畝收入達到25000元以上。”鞏開華說,果園已成為成都農副產品的配送基地和集種植、采摘、娛樂、餐飲、觀光、健身一體的家庭生態農場。
果園發展好了,當地群眾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不但每年可以領取土地租金,還能在果園里務工掙錢。社區居民羅成江以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自從果園建好后,他長年在果園內務工,不僅脫了貧,一家人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
除了發展果林經濟,新區還注重通過大項目的引進,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脫貧奔小康。
田野里,挖掘機正在平整農田;山坡上,工人們忙著給鮮花澆水;商店里,服務員為游客送上一杯杯茶水……走進新區錦江鎮永泉村,處處呈現出一派繁忙的景象。該鎮通過引進“中法農業科技園”這樣的國際化大項目,打造了一個熱門鄉村旅游景區,不僅在全市樹立了鄉村振興的典范,而且為當地農民增收提供了一條實際有效的路徑,進一步改善了當地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57歲的周金秀,原本是該村的一名普通農民。2018年7月,她成為“中法農業科技園”的一名養花工人,從種水稻到種花草,她的工作屬性變了,收入也變了。“以前,種水稻、油菜、玉米等農作物,一年忙到頭也沒啥收入,存款基本為零;如今,每天上班8個小時,中途有休息時間,每月扣除保險能拿到工資3千元左右,到年底能存兩萬元。”周金秀說。
新區通過引進項目,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打通柑橘、李子和桃子相關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等產業鏈,讓特色產業成為脫貧產業,推動鄉村振興。為解決貧困群眾產業發展問題,新區主動挖掘本地優質農產品,打通“下線”,因戶施策,以畜禽養殖等“短平快”產業為主,組織農戶自行參與售賣,加速提升建檔立卡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和收入水平;聯通“上線”,發揮資源優勢尋找銷售渠道,借助電商平臺,引導企業訂單團購、引導農戶“互聯網+”銷售、加強與企事業單位對接,做實面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訂單農業,引導合作社及干部職工認購助銷,將“等待消費”轉化為更加主動的“送貨上門”服務,鞏固“志智”雙扶為主導的扶貧模式,提升扶貧產業效益。
筑牢就業支撐
確保端上穩定“飯碗”
“工作落實得怎么樣了?需不需要我們幫忙聯系介紹?復工證件辦理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新區各鎮(街道)幫扶干部紛紛深入脫貧戶家中,開展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狀況和就業意愿調查,同時為他們介紹臨近企業招聘信息,免費提供崗前技能培訓,鼓勵他們就近就業。
企業“扶貧車間”生產忙。
今年28歲的董飛是新區青龍街道獅子村村民,曾經因父親患病、母親肢體四級殘疾、家中生活艱難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春節返鄉與父母團聚后,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董飛無法返崗就業,一下失去了收入來源,讓他心里犯了難。在上門走訪了解這一困難后,青龍街道幫扶干部推薦董飛參加了街道主辦的“回鄉創業正當時,建設青龍我先行”招聘活動,并向他提供了免費的就職培訓。之后,掌握了相應生產技能的董飛正式到當地四川寶麗包裝印務有限公司上班,每月能拿到工資3000余元。該街道還通過扶貧公益性崗位為其母親安排了力所能及的環衛工作,一家人有了穩定收入。“感謝黨的扶貧政策,感謝街道和村上的幫扶干部,讓我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掙錢的同時也能照顧好雙親。”董飛感激地說。
今年以來,新區有關部門對轄區脫貧戶逐一入戶走訪,詳細摸清其是否具有勞動能力、是否就業、未就業原因、就業意向等情況,并通過企業招工解決一批、公益性崗位安置一批、個體創業帶動一批等方式,吸納貧困群眾就近就業,端上收入穩定的“飯碗”。
在位于新區的四川倍特電動車有限公司“扶貧車間”里,產能已經基本恢復,在崗的40名工人中,有31名是來自省內各地的貧困工人,其中有7人是本地脫貧戶。楊桂元就是其中一位。前些年,他為給身患重病的妻子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還欠了親戚朋友不少債。在生活最無助的時候,當地扶貧干部找到楊桂元,介紹他到該公司的“扶貧車間”里上班。他很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鉚足干勁兒想要把債還了,把日子過好。
克服疫情影響,解決就業脫貧。針對楊桂元這樣的困難人群,今年新區各級各部門陸續出臺針對性幫扶舉措,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脫貧攻堅戰。天府新區眉山管委會一方面組織企業摸清貧困工人近期的基本生活情況,捐款捐物,給予經濟支持,助他們渡過難關;一方面針對“扶貧車間”出臺相關政策,對“扶貧車間”運行給予補貼,聯系上游企業保障原料供應,大大加快了企業正常生產進程。
“一人就業就基本能實現全家脫貧,促進就業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增收脫貧的關鍵所在。”天府新區眉山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新區充分用活現有的企業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的獎補政策,利用新區企業多的優勢,采取個性化、訂單式培訓的方式,向大中型企業輸送貧困勞動力。
全力做好幫扶工作“后半篇文章”,新區還堅持多渠道多形式開展招聘活動;實行“一對一”服務方式推薦就業,建立扶貧車間;拓展保安、保潔等公益性崗位,實現托底安置就業;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加大援企穩崗力度,落實穩崗復產減、免、緩社會保險,兌現穩崗返還補貼、技能培訓補貼、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等政策。2020年,新區通過搭建就業平臺、崗位推送、技能提升培訓等方式,幫扶貧困群眾4157人實現就業,高于去年同期157個。
夯實民生保障
守住脫貧堅固“防線”
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干凈亮堂的房屋……驅車行駛在新區的視高、青龍、錦江等鎮(街道)各個鄉村,映入眼簾的各色美景令人應接不暇。
游客采摘。
新區實現全域鄉村的美麗“蝶變”,主要得益于新區以農村土坯房改造工作為抓手,解決好廣大農戶住房安全的同時,抓質量、塑風貌、治環境,打造出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
新區認真調查核實建檔立卡貧困戶土坯房情況,組織開展土坯房評估鑒定,確定改造對象、方式、標準和數量,做到“戶有卡、村有冊、鄉有簿、新區有檔”;根據調查核實的情況制定分類改造方案,采取征地拆遷、拆舊建新、維修加固、依法拆除等方式進行改造,建設選址堅持“三避讓”,即避讓地震斷裂帶、地質災害隱患點、泄洪行洪通道;新建農房務必“道路通、生態好、房子美、功能新”;完善“三建四改”(建庭院、建入戶路、建沼氣池和改水、改廚、改廁、改圈)提升居住質量和使用功能。指導各鎮(街道)制定“三建四改”和基礎配套具體方案。
為了確保工程完成質量,新區將土坯房改造納入統一監管,嚴格執行《四川省農村居住建筑抗震技術規程》《四川農村居住建筑施工技術導則》等農房建設強制性標準,提高土坯房改造規范化和專業化水平。加強新建房屋地基基礎、主體結構、屋面工程、抗震構造措施等關鍵部位和環節的監管,嚴格工序管理、建材管控和竣工驗收。截至2020年7月,新區已落實補助資金270萬元,幫助70戶進行土坯房改造。
住院3天,花費2500多元,自己只付355元,今年6月12日,新區視高街道水鋪社區居民張玉明在醫院辦理出院手續時感激地說:“國家政策真好。”在新區,健康扶貧政策已全覆蓋像張玉明這樣的已脫貧群眾。
切實推進健康保障防返貧,落實建檔立卡貧困戶先診療后結算和“十免四補助”醫療扶持政策,控制醫療費用個人支出比例;加強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三級醫療服務體系;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免費健康體檢兩個100%;實施大病和慢病精準救治,防止因病返貧致貧。新區還扎實推進教體民生工程,落實“六長負責制”,全面抓好“控輟保學”;全面落實教育資助政策,今年預計資助6765人,發放救助資金1080萬元;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改善教學條件,抓好感恩勵志教育,實現物質和精神“雙脫貧”。
開展文化惠民鄉村行,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加強文化扶志,增強文化自信與脫貧信心。加快推進恒大童世界、樂高樂園等重點文旅項目建設,提升群眾生活質量與幸福指數。兜底保障助脫貧,實施社會救助兜底脫貧行動,加強對返貧高風險群眾的監測預警,實行“兩線合一”,落實困難群眾“應保盡保、應養盡養、應救盡救、應補盡補、應幫盡幫、應扶盡扶”政策,確保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守住脫貧堅固“防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