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0-11-13 10:56:36
責任編輯:熊莉
就業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增收之源、穩定之基,也是提升和增強貧困家庭“造血”功能的內生動力。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年,然而今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今年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對于本身就業能力不足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更是難上加難。
為幫助貧困人口就業,眉山搶抓企業復工復產契機,拓寬貧困人口務工就業渠道,積極開展各類送崗下鄉、進村就業扶貧行動。今年9月27日,眉山出臺《眉山市促進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八條措施》文件,進一步完善就業扶貧政策體系,不斷加大就業扶貧力度,全面推進就業扶貧培訓行動,實現就業創業政策服務全覆蓋,全力保障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有門路、致富有崗位。
□本網記者 彭威楠
送崗送服務。
分類施策
靈活送崗送服務
“我市有多少貧困人員,他們貧困的原因是什么,就業難點在哪里。只有摸清貧困人口信息,才能找準就業扶貧的發力點,更好地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說,“市人社部門與扶貧部門通力合作,對貧困人口就業情況實行動態管理,分類施策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
疫情期間返崗復工復產有困難,為此,眉山開設農民工返崗專車專列“點對點,一站式”運輸,安全運送返崗農民工11798人,其中不乏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困難人員。
對于鄉村居民求職機會少,我市將就業扶貧“大篷車”開進鄉里、村里。今年6月,東坡區“就業扶貧助攻堅”現場招聘會在太和鎮仙橋村舉行。“以前都是出門找工作,沒想到這次工作找上門!”該鎮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馬建國感慨道。
據東坡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現場招聘會把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困難人員作為重點幫扶對象。“通過前期深入走訪摸底用工單位、應聘者需求,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困難人員低學歷、經驗少等特點,邀請了多家企業參與現場招聘。”此次招聘會,為求職者提供了350多個就業崗位,崗位涵蓋包裝工、生產工、保安等求職者能較快上手的10多個工種。
就業扶貧的“大篷車”不僅將崗位送到鄉里,還將惠民政策送到建檔立卡貧困戶手里。“招聘會現場專門設有就業政策咨詢臺,通過工作人員現場解答和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提供就業指導,努力提升各種惠民政策的知曉率。”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區人社局將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做好后續跟蹤服務。”
此外,眉山針對貧困地區崗位少、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能力有限,解決安置貧困勞動力等重點群體就業,我市廣泛開發保潔、勞動保障、文明勸導等公益性崗位。今年以來,眉山共提供5623個公益性崗位,為503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就業安置。
值得一提的是,為調動貧困勞動力就業積極性,鼓勵市場主體聘用貧困勞動力,眉山出臺了《眉山市促進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八條措施》,其中明確貧困勞動力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且穩定就業1年以上的,給予貧困勞動力本人200元/月的就業補助,最長不超過12個月。用工單位新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并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給予用工單位1000元/人的獎補。滿足上述條件且新吸納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1年以上的,再給予用工單位1000元/人的獎補。
這一組組數據、一個個事例,都是眉山因時而異、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靈活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送崗送服務的縮影。
工作勁頭足。
扶貧基地
脫貧致富勁頭足
“我做夢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會成為國企的正式職工。”今年41歲的李成德是眉山天府新區貴平鎮合力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春節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李成德失業了,面臨返貧風險。正在愁眉之際,村干部打來電話,推薦他到就近的廠里上班,還是國有企業,待遇好,上升空間大。李成德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了名。層層面試后,他順利入職。
經過培訓并熟練掌握技能后,李成德現在是一名初級工,每月收入有5000元,擁有了一個足夠讓村民們羨慕的“穩定飯碗”。“我會好好珍惜這份工作,加倍努力,如果一切順利,兩年后成為中級工,月薪可漲到7000元;如果再足夠努力,4年后有望成為高級工,月薪可達9000元,這個工作干得越久越吃香,不用再擔心因找不到工作而返貧了……”李成德對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充滿了期待。
從待業困難群眾變身國企正式工,改變李成德命運的是我市推行的扶貧基地建設計劃。受疫情影響,部分貧困人員不能及時上班,勢必影響脫貧成效,且存在返貧風險,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全面統籌協調,組織市人社部門與扶貧部門緊急啟動針對已脫貧群眾的“回頭幫”工作,通過扶貧基地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搭建就業平臺。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6個扶貧基地,計劃今年再建成3個扶貧基地,幫助有意愿、有能力、有干勁的困難群眾實現就近就業,最大限度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保證脫貧質量。
大大小小的扶貧基地如星火燎原,讓更多的貧困勞動力實現了在“家門口”打工的夢想,也點燃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美好生活的希望。“扶貧基地不僅能幫助不能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進一步拓寬了他們的增收渠道,同時兼顧家庭,讓貧困家庭收入和生活質量得到雙提升,這也是扶貧基地最大的作用所在。”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一個個扶貧基地的建立,一項項穩就業的舉措,讓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再是“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生活狀態。就業開啟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培訓增技能。記者 彭威楠 攝
技能培訓
助力踏上就業路
44歲的李翠芳是仁壽縣北斗鎮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之前和丈夫在一家工廠里打臨工,收入很不穩定。然而,一場車禍導致丈夫不能再從事體力勞動,讓原本捉襟見肘的家庭更雪上加霜。丈夫出車禍后,生活的重擔就壓在了李翠芳一個人肩上,不僅要供兩個孩子上學,還要贍養長年患病的婆婆。
“當時,鎮政府工作人員、家里的親戚朋友都建議我去學習家政技能,學成了收入肯定比現在好。”李翠芳回憶起當初的“求學路”,“去年8月,我接到鎮政府工作人員的電話,說市上有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培訓,喊我去學習,我立馬答應了,因為我知道只有學習技能才能提高收入,改變生活。”
隨后,李翠芳參加了“蘇小妹”培訓基地免費的初級育嬰師培訓。拿到初級證書后,在老師的鼓勵下,李翠芳又參加了“理論+實操”課程,接著被安排到眉山蘊纓婦產醫院實習半個月。“實習完后,我很快就找到了工作,現在每月收入有4000元,相比之前打零工多了一倍。”李翠芳說。
談起這段“求學”經歷,李翠芳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對未來也充滿了希望。“育嬰行業現在是朝陽行業,供不應求。我現在是初級育嬰師,中級育嬰師一般月工資在6000—7000元,月嫂還會更高一點。”李翠芳說,“我相信,只要堅持不斷地學習、提升技能,就能過上好日子。”
從“蘇小妹”家政“破繭成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還有很多……記者了解到,許多因病因殘致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都渴望學習技能。“很多建檔立卡貧困戶‘造血’能力不足,他們不知道該學啥技能,去哪兒學,甚至沒錢學,即便是學了技能又不知道如何找工作。”“蘇小妹”培訓基地相關負責人說,“家政、育嬰行業門檻低、入門快,我們基地培訓只是過程,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找到工作,走上致富路才是目的。”
“蘇小妹”培訓基地只是眉山通過技能培訓,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走上就業路的縮影。今年以來,眉山積極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根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需求設置培訓工種,廣泛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通過訂單、定向式培訓提高參訓人員就業率,目前已開展職業技能培訓14650人。
此外,眉山大力鼓勵貧困勞動力參加技能培訓,貧困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培訓且取得合格證書的,一次性給予貧困勞動力本人1000元交通、食宿等補貼。同時,提高培訓機構培訓貧困勞動力積極性,職業培訓機構培訓貧困勞動力且取得合格證書的,在享受現行政策規定的職業培訓補貼外,再額外給予培訓機構1000元/人的培訓獎勵。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業技能培訓增強了貧困人口的就業能力,提升了就業扶貧質量。百姓的飯碗滿了,腰包鼓了,幸福生活越過越舒坦。
【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