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10-20 11:10:47
責任編輯:羅思源
眉山網訊(王磊 彭林)10月20日,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現場會議在我市洪雅縣召開,我市在大會上作經驗交流。
這次全省會議在眉召開,既是對我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眉山經驗、眉山模式在全省各市州面前又一次推廣、亮相。
眉山憑什么?
自全省全面啟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以來,我市已建成306座一體化處理設施,22.1萬座分散式治理或綜合利用設施,459個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占比63.6%,受益農戶達35萬戶。
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在統籌謀劃中構建齊抓共管新格局
市委、市政府將農村污水治理作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實踐,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鄉村振興示范創建、生態環境問題整治、河(湖)長制等工作統籌推進,定期召開現場推進會,對工作推進緩慢的縣(區)進行約談。
在試點推廣中探索因地制宜新模式
結合全市地形地貌特點,劃定323個敏感區域,加強廁污共治。
因地制宜探索黑水灰水“分流治理”和“混流治理”試點:
在人口相對集中、有大量農田消納的壩區,形成就地還田的東坡區永豐村還田模式;
在水量需求較大、水果種植多的丘區,形成就地還林的丹棱縣龍灘社區還林模式;
在有老舊化糞池的農村聚居點,結合地形地貌開展提升改造,形成人工濕地治理的洪雅縣光明新村治理模式;
在農戶聚居度高、消納面積小的區域,形成微動力一體化設備治理達標排放的洪雅縣稻香灣治理模式。
同時,探索形成“政府—村委會—農戶”三級管護模式,全市組建了8支管護隊伍進行常態化檢修,確保污水治理設施安全運行。
在生態治理中形成綠色發展新路徑
堅持生態問題生態治,全力推進水環境質量提升,在重點小流域及其支流兩岸5—30m范圍內,建設10000余畝立體生態廊道,按照1噸污水配套10平方米人工生態濕地的原則,在污水處理廠(站)后端共計建設1000余畝生態濕地;
全力推進養殖污染治理行動,推行水產養殖尾水達標排放申報制度和畜禽養殖種養循環“3211”治理模式,實現水產養殖尾水農田灌溉、果樹栽培、花卉種植循環利用零排放,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9.2%;
全力推進農藥化肥減量行動,推廣水肥一體化、有機肥替代化肥和綠色防控,建成化肥農藥減量示范基地68個,面積4.8萬畝。
全市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納入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由33.3%提升至100%,V類和劣V類水質全面消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