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0-09-24 09:59:22
責任編輯:任楓楓
袁水明在路口進行文明勸導。
“袁大爺,又來劃線啦!”近日,在眉山城區裴城路陽光·花香庭院小區外的人行道上,不少路過的市民向一位正在劃共享單車停車位的老人打招呼。
這位身穿紅馬甲、肩戴紅袖章的老人叫袁水明,今年67歲,是東坡區大石橋街道金羅馬社區居民,同時也是一名社區志愿者。
□本網記者 余毅 文/圖
袁水明添補共享單車停車位標識。
他是一名志愿者
服務社區傳播文明新風
2018年,袁水明成為社區志愿者,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穿梭在社區的各個角落,規范停車和攤點、監督環境衛生、勸阻各類不文明行為,成為金羅馬社區里傳播文明新風尚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最初社區招募文明交通勸導員時,袁水明第一個報名。自從當上了文明交通勸導員,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除了吃飯,袁水明幾乎都在路口勸導過往市民文明出行。“在他身上,我們充分感受到了一名老黨員的奉獻精神。”社區主任魏燕剛感慨道。
從2018年開始,袁水明還義務為社區的共享單車停車位、消防通道標識劃線。“由于日曬雨淋,加上長期磨損,社區轄區內很多停車位的劃線存在邊框缺失、線條模糊的問題。”魏燕剛說,社區正準備將這些停車位進行添補時,袁水明又站了出來,主動報名參與。
“我本來就喜歡寫寫畫畫,沒退休前在單位就寫過宣傳標語、畫過宣傳畫,畫自行車圖案這些可難不倒我。”他說。到社區領了滾筒、油漆等后,袁水明便著手開始工作。為了將停車位線條邊緣畫得整齊,他還想出了用膠布粘貼的方法。有時社區來不及買稀釋劑,他就自己掏腰包解決。
今年以來,袁水明就為社區添補了60多處共享單車停車位和“消防通道 嚴禁占用”的標識。有“線”的指引,大多數市民都會規范停放共享單車,社區變得更加整潔有序。
除了自己當志愿者,袁水明還組織社區藝術團的老人們一起通過文藝演出的形式進行文明宣傳。袁水明編寫了《爭做“雙創”好市民》快板,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公民道德建設等編排在戲曲、小品等文藝節目中,帶著大家在本社區和其他社區演出,讓觀眾在寓教于樂中增強“雙創”主人翁意識,倡導人人行動、積極參與理念。
他是一個“愛管閑事”的人
用點滴努力匯聚文明力量
袁水明是個有著46年黨齡的老黨員。他當過兵,在部隊時便多次立功,工作后也常被評為先進個人。雖然退休了,但他始終用自己的行動傳遞著正能量。
2008年,袁水明搬到現在的小區,離金羅馬廣場很近。那時,廣場屬于物業公司管理。見袁水明熱心,物業公司便找他管起了廣場。
這一管,袁水明不僅要管廣場的音響設備,還要管廣場秩序。每天晚上6點多,袁水明就要到廣場播音室查看當天要播放的音樂,和廣場舞隊伍的領隊溝通確定播放內容。在數百人在廣場上或歡樂舞蹈或悠閑玩耍時,袁水明卻忙得不可開交。看到有人在廣場上亂扔垃圾,他要勸導;有人在廣場上擺攤設點,他要制止;有些小朋友頑皮亂摘花木,他要教育……大家玩盡興回家后,袁水明還要收拾垃圾、清點設備。
“有時音響壞了,我自己鉆研著修,實在趕不上,就把自家的搬去先用著。”袁水明說,后來廣場由相關部門管理了,但大家有問題還是會找他。因為廣場噪音問題引發了不少市民投訴,為此,袁水明去相關部門咨詢了解,領取了《噪音污染法》等資料進行學習,還買了個噪音計,有理有據地管起了這些“閑事”。
平時沒事,袁水明愛騎著自行車在眉山城區到處逛逛。尤其是“雙創”以來,市容市貌干凈整潔,市民文明素質不斷提升,更是讓他喜上心頭。當然,他不只是欣賞城市風景,看到路邊的共享單車停放不規范,他總會停下來將其規整;看到有人爭吵,他也會第一時間上前勸解;如果有誰遛狗不牽繩的,他也忍不住要說一說。
“有人會聽,也有人說我多管閑事。”袁水明笑稱自己習慣了,“和家人出門,看到地上的煙頭、垃圾我總會撿起,剛開始他們也會說我多管閑事,現在理解了,也支持我。”
“多管閑事”的事,袁水明做得不少。幾十年來,他看到打架斗毆的去勸阻未果后及時報警;看到偷錢包的小偷拔腿就追……當地政府頒發的一本本“見義勇為”榮譽證書就是對他“管閑事”最好的回應。
“城市文明了,真正享福的還是市民自己。”袁水明說,自己能為城市做的事情很少也很小,但他愿意盡全力去做。同時,也希望自己的行為能帶動更多市民積極行動起來,共同為“雙創”助力。
他是一個熱心腸
樂于助人傳遞社會溫暖
袁水明不僅“愛管閑事”,同時也是個樂于助人的熱心腸。
在公交車上,袁水明常給別人讓座。“那些刷老年卡的都是比我年紀大的老人,我應該讓座。”袁水明說。當然,袁水明的熱心腸還不止這些。
去年3月,袁水明經過雕像廣場,看到一個60多歲的老人背著包,走路搖搖晃晃,像喝醉酒一樣,正想上前詢問時,老人突然摔倒。這時,不少人圍了過來,議論紛紛。袁水明見狀趕緊掏出手機撥打了120急救電話。待救護車來后,他陪著老人一同去了醫院。
到了醫院,老人被送去治療,袁水明便忙前忙后地掛號、繳費、取藥,守著受傷老人。好不容易等老人醒來,卻記不得家人電話,只知道自己住在萬景國際小區。碰巧袁水明有朋友住在該小區,他立刻聯系,通過小區物業通知老人的家屬來醫院。
“他的兒子和女兒到醫院后一直感謝我,要把藥費給我,但是我沒要。”袁水明說。知道這事的人也夸他做好事,但在袁水明心里,幫這點小忙只是舉手之勞,不值一提。“誰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不幫的話,我心里過意不去。”他說。
幫老扶弱,對袁水明來說并不是偶然。
2017年冬天的一個晚上,天下著大雨,冷得刺骨。袁水明在金羅馬廣場看到一個小伙子拖了堆紙殼,在雨里緩慢行走。
“當時我就納悶,怎么下這么大的雨不打傘,還走得這么慢。”袁水明跑過去一看,小伙子原來腿腳不靈便,而且問他住哪里也是說不清楚。袁水明趕緊就近借了輛人力三輪車,把紙殼搬上去后,將小伙子也扶上車,冒著大雨將他送回了家。
那晚,袁水明陪著小伙子等到10點多,他的父母才回來。經了解,得知這家人來自四川巴中,小伙子因小兒麻痹癥落下殘疾,父母在附近一家洗浴中心上班,每天早出晚歸。父母上班,小伙子就出去撿拾廢品,要等到晚上10點多父母下班后才能吃晚飯。
袁水明心疼這個小伙子,平時總有意無意關注著,看到他總會掏點錢給他,讓他買吃的。小伙子每次看到袁水明也親熱得很,老遠就手舞足蹈,和他打招呼。
“雖然我老了,退休了,但還能發揮余熱。”袁水明說,就想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感化他人,傳播正能量,不為別的,就因為自己是一名黨員。
小善舉匯聚大文明
□鶴曉
文明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基石,文明的市民是共建文明城市的基礎。共建文明城市,需要你我同行。袁水明的點滴小事,傳遞的就是文明,就是一座城市、一個社會茁壯成長的精神力量。
“誰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不幫的話,我心里過意不去。”“雖然我老了,退休了,但還能發揮余熱。”袁水明的這些話不禁讓我們思考,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
你我皆凡人,干不了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也不是大英雄。就像袁水明,在交通路口文明勸導,在路上撿垃圾,將亂停亂放的共享單車歸位,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我們每日所見很多都是這樣的凡人,他們默默做著自認為該做的“小事”,或敬業奉獻,或見義勇為,或誠實守信,或孝老愛親……用行動詮釋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承著社會文明進步,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恰恰是這些凡人小事里的點滴正能量,鮮活、實在地包圍、感動、影響著我們。
也許一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所有凡人善舉匯聚到一起,就能凝聚成一股健康向上的巨大力量。這,就是文明。筆者相信,有袁水明這樣的人為社會傳遞正能量,為我們樹立榜樣,定然會激發更多人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勵更多人有擔當有責任講奉獻,為我們的社會進步共同聚起更大的正能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