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0-09-01 10:10:12
責任編輯:任楓楓
8月12日,東坡區秦家鎮盤鰲社區8組千佛巖山體滑坡,造成房屋、農作物和道路等不同程度受損,由于提前預警、主動避讓,并及時進行交通管制,實現了成功避險。記者 辜嘉偉 攝
8月11日以來,我市受持續強降雨影響,出現了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面對嚴峻的防汛形勢,一大批地災預警監測技術、設備的運用,以及相關人員落實責任、主動作為,切實維護了汛期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本網記者 林琳 文/圖
工作人員在地質災害監測點進行設備調試。
提前避險 成功轉移地質災害易發點群眾
8月17日上午8時50分,青神縣白果鄉官廳壩村黨支部副書記李佳軍接到一通電話,他連忙放下手里的活,拿上喇叭,出門通知地災易發點群眾準備轉移。“老鄉,我們剛剛接到通知,連日來的強降雨,你們這里容易發生滑坡,請盡快隨我轉移到安全地帶。”
8月18日凌晨4點,該村1組發生滑坡,方量約40萬立方米,造成2棟房屋被埋,直接經濟損失2800萬元。由于提前采取了主動避讓,避免了3戶11人因災傷亡,實現了成功避險。
組織村民成功避險后,李佳軍長舒了一口氣,“多虧了縣級相關部門科學研判、處置得當,群眾避讓及時。”李佳軍說,入汛前,村里就做好了充分準備;入汛后,相關人員隨時待命,手機24小時保持暢通,同時村上還組織召開了地質災害培訓會和應急演練,進一步增強了村民們的防災減災意識。
據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官廳壩村是青神縣地質災害易發區,一直以來該縣根據其地質災害特點、分布、誘發因素及危險程度,進行科學分區,針對性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做到防治工作重點突出、全面覆蓋。收到氣象預警后,在省、市相關部門的安排部署下,該縣迅速處置,及時有序提前撤離地質災害隱患點和易發區群眾,分散安置。由于氣象信息發布及時、準確,防災措施落實到位,群眾提前撤離,未造成人員傷亡。
安裝在仁壽縣汪洋鎮喊天坡的GNSS。
科學監測 為防范地災加上“雙保險”
位于仁壽縣汪洋鎮大忠村3組的喊天坡(小地名),是我市地質災害易發點之一,一旦出現險情,將威脅當地75戶268名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王光銀和鄧月安是喊天坡的專職監測員,“在汛期,我們會嚴格按照‘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的工作要求,認真做好監測工作;遇到雨天的時候,我們幾乎全天都在山上。”
王光銀和鄧月安口中的監測設備是我市地質災害防治專業設備——裂縫位移計、GNSS(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雨量計和視頻監控站點。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儀器監測到測量數據超過經提前設定的系統閾值后,監測儀器自動將報警信息通過4G網絡傳遞到現場無線預警廣播系統,無線廣播系統隨即播放報警聲,提示地質災害隱患點群眾避讓撤離。截至目前,全市有10個隱患點采取了自動化監測,共安裝裂縫位移計11臺、雨量計8臺、GNSS6臺、視頻監控站點2個。
據市自然資源局地災防治科相關負責人介紹,安裝的雨量計實時測量雨量數值,比傳統靠感受和監測經驗更準確;裂縫位移計主要負責監測裂縫變動數值,一旦超過設定閾值就會觸發報警;GNSS每隔十五分鐘接收一次衛星信號,如果前后位置信息變化較大,說明該地區發生位移,以此判斷是否發生險情。
專職監測人員加上一系列自動化監測設備的運用,為我市地質災害防治加上了“雙保險”。
安裝在丹棱縣齊樂鎮的雨量計。
多措并舉 切實抓好地災防治工作
據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加強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該局從強化項目管理、會商研判、隱患排查、監測預警、值班值守和主動避讓等方面入手,全面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項目管理方面,主動爭取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資金和項目任務,積極開展工程治理、排危除險和自動化監測等項目建設;有序推進隱患點整治,按照市定任務今年需整治地質災害隱患點220處,目前已完成171處,減少受威脅群眾429戶;深入推進地質災害省定民生實事項目,實施的4處工程治理和45戶避險搬遷項目現已全部完成。
強化隱患排查,今年以來,全市共集中開展2次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按照突出抓好人員密集區域、風景區、學校、醫院、在建項目等重點部位排查的要求,截至目前,全市共確認隱患點890處,涉及65個鄉鎮(街道),所有隱患點均已登記造冊,并建立防災預案890份,發放“兩卡”5664份,落實專職監測人員917人,設置警示標識標牌1770塊。
強化值班預警,建立市、縣、鄉鎮、村、組(社)、監測人員六級預警機制,遇極端天氣及時與氣象、水利、交通、應急等部門開展動態會商。截至目前,共開展會商調度20次,發布預警信息46.4萬條;印發了值班值守工作方案,落實帶班領導和值班人員90人,抽查值班人員和監測人員25150次。
強化培訓演練,創造性開展“點對點”培訓演練,組織各區縣對防災責任人、監測責任人、監測人員和隱患點周邊群眾開展識災、防災、避災、救災等宣傳培訓1255場次16129人,開展演練1081場次15586人,發放宣傳材料7.2萬余份,確保培訓演練到村到點全覆蓋。
強化主動避讓,嚴格按照“主動避讓、預防避讓、提前避讓”剛性要求,在極端降雨天氣,及時組織地質災害隱患點受威脅群眾轉移避讓,汛期以來全市累計主動避讓22793戶65802人,確保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談起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抓好隱患排查,嚴格按照“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要求,再次開展“拉網式”“地毯式”隱患排查,突出抓好人員密集居住區和交通干線、在建工程、旅游景區等重點區域排查,確保隱患早發現、早處置、早排除;進一步加強監測預警,堅持24小時領導帶班制度和值班值守制度,加強與氣象、水利、應急等部門會商研判,做好預警信息發布,確保預警信息第一時間傳達到位;進一步落實避險避讓,堅持把“三避讓”放在首位,做到危險隱患點強降雨時提前避讓、隱患點發生異常險情時提前避讓、對隱患點險情不能正確研判時提前避讓,切實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記者手記】
近年來,隨著強降雨等災害性天氣的出現,全市上下不斷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防”的是關注強降雨期間地質災害監測點、易發點等重點點位的監測預警,第一時間組織轉移避讓;“治”更多是對已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根據威脅程度和輕重緩急,采取工程治理、排危除險、避險搬遷等方式進行治理,消除或減輕威脅。
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隱蔽性和不可預見性。這就要求相關人員時刻緊繃安全這根弦,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時刻將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