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07-17 16:41:31
責任編輯:何海娟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眉山市丹棱縣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將脫貧攻堅任務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舉全縣之力、聚全縣之智,高位謀劃,精心部署,深化攻堅舉措、強化政策落實、激發攻堅動力、凝聚攻堅合力,推動各類資源、各種要素、各方力量向脫貧攻堅聚集,全面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走出了一條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發展脫貧路,真正實現了“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目標。
航拍丹棱縣齊樂鎮獅子社區。
經過多年汗水澆灌,該縣脫貧攻堅喜迎“收獲季”。至2016年底,全縣21個省市貧困村和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在全省、全市率先實現整體脫貧,并代表四川省首站通過國檢,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片區外脫貧攻堅先進縣。
荒山“掘金”
一貧困戶的華麗轉身
7月8日,烈日炎炎,在丹棱縣張場鎮三合村3組的坡地上,1000余株藤椒樹上結滿了果實,今年68歲的種植戶李萬銀正用剪刀修去藤椒樹上多余的嫩稍。“再過幾天,就可以采摘藤椒了。”
誰也不會想到,眼前這片長勢良好的藤椒地,6年前還是一片撂荒之地。當時,李萬銀一家的經濟來源,全部依賴于種植傳統農作物,年收入不足1萬元,日子過得格外艱難。2014年,村上考慮到其實際困難,便按照相關政策及程序將他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張場鎮三合村已脫貧戶李萬銀正在打理藤椒。
頭頂著貧困戶的“帽子”,李萬銀心里始終不是滋味。“靠政府的扶持過日子不是長遠之計,自力更生才是硬道理。”李萬銀認為,三合村地處丘陵,平均海拔800米,土質松軟,排水性較好,適合種植藤椒,而他家也曾種植過幾株藤椒樹,有一定的經驗。
說干就干,2015年,李萬銀便與家人一道開墾荒山坡地20余畝,栽種了1300余株藤椒樹苗,并套種了脆紅李,當年就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今年實現6萬元的收入沒有問題。”站在藤椒地里,李萬銀一邊修枝一邊說,接下來將依托自己的技術經驗,帶動周邊村民種植藤椒,抱團發展,將藤椒發展成為三合村的特色產業,形成規模,帶領村民們共同致富。
多點“開花”
一省級貧困村的鳳凰涅槃
丹棱縣張場鎮岐山村,是我市僅有的4個省定貧困村之一,平均海拔1000米,是典型的山區村。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5戶169人,201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2300余元。
短短5年多時間,這個昔日的省級貧困村變身為產業興、農民富的幸福美麗鄉村,村民人居可支配收入連年攀升,2019年達到了1.2萬余元。
張場鎮岐山村已脫貧戶王玉華正在放養山羊。
岐山村“鳳凰涅槃”的背后,究竟有何故事?在該村第一書記彭超看來,一切變化都離不開“產業”。
長期以來,這個偏居深山的小山村是典型的“三無”(無道路、無產業、無精氣神)村莊,2014年被列為省定貧困村。脫貧“摘帽”,發展產業是最終途徑,“靠山吃山”成為岐山村“兩委”的共識。為此,該村瞄準地域特點,借力產業結構調整,帶領村民種植獼猴桃。
“獼猴桃種植是一個短、平、快的致富項目。”岐山村黨支部副書記王正海介紹說,經過反復多次論證,岐山村海拔偏高,氣候適宜,土壤更是非常適合種植高山獼猴桃。他和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陳明友屬于第一批種植戶,市場價格可觀,這讓他們看到了獼猴桃種植的希望。
作為村內最早引進獼猴桃種植的村民,陳明友對獼猴桃產業為其生活帶來的改變感受頗深。“完全沒想到,收益那么好。”回想起這幾年獼猴桃豐收的場景,陳明友仍然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
岐山村已脫貧戶陳明友正在獼猴桃園內修枝。
村民們見陳明友家種植獼猴桃嘗到了“甜頭”,陸續加入到種植獼猴桃的隊伍中,品種也由當初單一的“海駱鐵”發展到如今的金雁、脆香、紅陽、G3等。“獼猴桃種植我們村基本全覆蓋,種植規模超過了500畝。”王正海介紹說,2018年全村獼猴桃總收入達87萬元,今年村上又與成都蒲江一獼猴桃合作社合作,由該合作社提供種苗、技術等,解決產業發展后顧之憂。同時,村里還大力發展茶葉、脆紅李等優勢產業,鼓勵村民發展養殖業,多點開花,真正讓岐山村從貧困村變產業新村。
“今年村上又新增了30畝的建設用地指標,用于旅游開發。”彭超說,下一步村里將借助丹棱縣國有林場這張“生態牌”,修建民宿,發展鄉村旅游,激活鄉村振興發展活力,讓岐山村成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鄉村。
聚力攻堅
一個丘區縣的破繭成蝶
曾經,丹棱是全市唯一有四個省級貧困村的區縣,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940戶8521人,是全市脫貧攻堅的難點和重點。
面對脫貧攻堅這個時代課題,丹棱縣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高標準定位、高起點規劃、高效率推進,高質量實施“四個連片”創新舉措(規劃連片實施,產業連片打造,基礎連片建設,環境連片營造),抓牢抓實產業就業、低保兜底、易地搬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五大重點工作,建立“五個一”幫扶機制,用心用情用力幫扶,形成了上下聯動“一盤棋”的脫貧攻堅大格局。
航拍丹棱鄉村一角。
自2014年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該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關于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建立了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脫貧攻堅責任制,構筑起上下貫通、責任到底、合力攻堅的“點、線、面”扶貧工作布局,并把“脫貧不脫責任、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幫扶、脫貧不脫監管”貫穿脫貧工作始終,因戶制策、因人制宜、精準施策,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變被動“輸血”為主動“造血”,變政府“配餐”為群眾“點餐”,全力確保脫貧攻堅取得實效。
“一個不少、一戶不落!”一路走來,丹棱的腳步堅實而厚重,成效顯著。2016年底,該縣率先在全省實現所有貧困村全部“摘帽”、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并先后接受市、省和國家的考核驗收,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片區外脫貧攻堅先進縣。
同時,為鞏固脫貧成果,該縣緊扣“高質量”和“全面”兩個基點,以經得起歷史、實踐檢驗的脫貧成果為跳板,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建立符合當地實際的長效機制。
眼下,正是脫貧攻堅期末“趕考”的關鍵節點,丹棱縣將繼續秉持初心,篤定前行,用辛勤的汗水續寫脫貧攻堅新篇章。(記者 王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