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06-04 10:45:18
責任編輯:任楓楓
——聚焦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航拍榮獲“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殊榮的丹棱縣獅子村的村容村貌。 記者 姚永亮 攝
鄉村要振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第一仗;產業要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是硬件基礎;群眾要幸福,生態美帶來產業富是路徑。近年來,我市以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廁所革命”、農村污水處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六大行動為抓手,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
今年,是中央、省委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的最后一年。到今年底,我市要實現95%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70%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農村戶用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5%以上、累計建成“美麗宜居鄉村”達標村550個。目前,我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成效如何?有哪些好的經驗做法?連日來,本報記者深入部分鄉村進行了探訪。
□記者 杜艷 文/圖
村容村貌大提升。
看變化
鄉村環境大改變 群眾生活大變樣
5月28日,走進東坡區尚義鎮龔村,碧綠的荷塘襯著青瓦白墻,古樸雅致的民居鑲嵌在蔥翠的山水間,恍若一幅世外桃源的美麗畫卷。
“村里干凈、整潔、風景好,很多人都喜歡來我們這里拍照。”龔村2組村民王艷芳家就在荷塘邊上,她一邊打理庭院里的花草一邊告訴記者,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來,大家都學會了垃圾分類,家家戶戶的生活污水也都經過了凈化處理,村里變得越來越漂亮。記者注意到,王艷芳家的庭院里新鋪了青石板,栽種了桂花、三角梅、紅豆杉等數十種綠植花卉,十分休閑別致。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以前的廁所就是一個土坑兩塊板,踩上去懸吊吊的,還臟得很。如今,廁所里安裝了抽水馬桶,既衛生又方便。”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讓鄉村更宜居,鄉愁更濃厚。在眉山城里上班的張先生,幾乎每個周末都會帶著孩子回到眉山鄉下。“說實話,以前孩子最怕農村的廁所,現在這些問題都不存在了,孩子喜歡回到鄉下在田間地頭撒野,感受農耕樂趣。”
從臭氣熏天、蠅蚊叢生的糞坑到干凈衛生的無害化廁所,從污水橫流、垃圾圍村的糟糕環境到整潔有序、美麗宜居鄉村……得益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去年我市建成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村419個、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示范村100個、“美麗宜居鄉村”達標村350個;有效處理農村生活垃圾的行政村比例達99%,農村戶用衛生廁所普及率達74.6%。一幅潔凈亮麗、文明和諧的美麗鄉村新畫卷正在全市農村徐徐展開。
近年來,我市以點帶面,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從解決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環境臟亂差做起,改水改廁、村道硬化、污水治理、綠化亮化等,大力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極大地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美麗鄉村帶來文旅融合發展。
看舉措
因地制宜改善環境 多措并舉提升顏值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我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斷探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路子,多措并舉提升鄉村顏值。
5月28日,東坡區尚義鎮鐵爐村3組,一座占地十幾平方米的白色平房內,一臺巨大的銀白色機器引人注目:電鈕啟動,機械臂自動將一箱垃圾“喂”入機器,經過壓縮粉碎、菌種發酵等程序,24小時后,它“吐”出的是黑色粉末狀有機肥——這里便是尚義鎮的垃圾循環利用中心。
“各種爛的蔬菜水果、花卉綠植、剩菜剩飯,只要是可腐垃圾,它都可以消化。”尚義鎮副鎮長李平介紹,2018年初全鎮實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探索形成了自己的模式——首先是從源頭開始,教會農戶對垃圾初次分類,即將可腐垃圾投入黃桶、不可腐的投入綠桶,這種方法管用接地氣,群眾很容易操作;然后是村保潔員針對不可腐垃圾二次分類,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隨后按照相關流程處理。“兩次分類分出的可腐垃圾,最終都進入了我們這個垃圾循環利用中心。”
據介紹,作為“中國臍橙之鄉”和東坡區重要的蔬菜種植基地,尚義鎮每年產生的爛水果、爛菜葉等農業生產垃圾2萬噸以上。為此,該鎮從浙江學習先進經驗,投資60余萬元建成垃圾循環利用中心。該中心日處理可腐垃圾2000公斤,可產生有機肥500公斤。
同樣是將農村垃圾變成有機肥,彭山引入市場主體參與,更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村人居環境中的垃圾問題。
“秸稈、川芎葉、爛菜葉等,都是我們制作生物肥的原料。”5月20日,彭山區公義鎮馬林村的臻潤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示范基地,翻拋機來回穿梭搬運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工人們有的在忙著為廢棄物作澆水處理,有的在機器分揀平臺上對可腐爛垃圾進行篩查。
“目前,我們采用的微生物高效生物降解技術是國內唯一的核心技術,具有獨立的專利知識產權。”基地相關負責人表示,此項技術可將農業秸稈、畜禽糞污等快速轉化為生物有機肥,就地就近還田。
“項目建成至今,已處理3000余畝的葡萄枝條、1.3萬畝的澤瀉葉子、2000余畝的各類農業廢棄物。”上述負責人表示,如今已經生產微生物有機肥8批次、總計2萬余噸,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提高了土壤肥力。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我市堅持“不搞一刀切,不搞統一模式”,以鄉村振興先進縣、先進鄉鎮、示范村培育對象為重點先行先試,創造出畜禽糞污“3211”治理、村容村貌“三沿”整治等經驗,垃圾分類“白馬模式”全省推廣,丹棱縣“一元錢”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機制入選“中國鄉村振興先鋒榜”。
今年,我市將大力推進“美麗眉山·宜居鄉村”建設,加快全域村莊規劃編制,建成“美麗宜居鄉村”達標村200個。深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實現70%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處理、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以上,并完成1.2萬戶土坯房改建。
農村垃圾分類。
看成效
生態美產業興 鄉村振興有活力
農村人居環境變好了、變美了,農業產業發展、鄉村旅游開發等才有基礎、才有希望,農村經濟才有活力,助農增收才有支撐。
5月29日,走進丹棱縣幸福古村,經歷之前的閉村整修,重新開村后的古村更美了——五步一畫、十步一景,讓人流連忘返。走在綠樹掩映的石板路上,兩邊地里翠綠的李子綴滿枝頭,紅艷艷的油桃惹人饞。60歲的村民趙登俸正在桃林里忙活,他身邊放著一臺電子秤,方便游客將采摘的油桃過稱。“馬上到周末了,又臨近六一兒童節,帶孩子來采摘游玩的人肯定多。”趙登俸說,這些桃子游客就能采摘完,根本不愁賣。
“鄉村美了,游客不僅愿意來,還愿意留下來。”在位于岷江東岸的青神縣百家池村,粵江河、沙溪河穿流而過,原本就有著依山傍水的資源優勢。村支部書記劉如祥告訴記者,近年來,村上強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不但把分類垃圾桶擺進家家戶戶的院子里,還在村里修起了污水處理池,如今這里生態優、環境美,成為很多城里人向往的宜居之地。
“人在物質方面滿足以后,對回歸自然的追求、享受田園生活的向往就會上升。我們曾在整個四川考察,最優的目標選擇就是生態環境必須要好,丹棱特別符合這一點。”5月29日,站在丹棱縣梅灣村的一處高地上,幸福古村—齊樂桃源國際旅游度假區項目相關負責人指著山邊告訴記者,這一片將打造一條川西美食街、濱湖度假酒店群、清雅居近水社區和雅樂室外劇場,目前正在進行土地報征和前期項目“七通一平”工作,一期項目預計于今年近期開建。
今年1月,幸福古村—齊樂桃源國際旅游度假區項目正式簽約,陜西漢華產業集團將投資100億元在丹棱打造一個集觀光農業、康養人居、文化體驗、酒店度假等綜合服務為一體的支柱性、龍頭性項目。
在文旅大項目落戶之前,梅灣村早已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上下足了功夫。多方聯動,推廣“黨政主導、村民自治、市場運作、三方監督”的農村垃圾處理模式,建設垃圾收集亭54個,實現村分類、村收集、縣轉運;同時,以戶為單位,嚴格實行垃圾分類,實現垃圾分類減量60%。在村容村貌提升方面,實施庭院美化,開展農戶庭院靚化和外墻風貌改觀、全域范圍拆除彩鋼棚、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真正實現了庭院整潔有序、四季常綠、花開有景,該村先后被評為“國家農業生態旅游示范點”“中國美麗鄉村”“國家美麗宜居村莊”。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只有改變了農村臟亂差現象,才能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只有構建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才能實現農村生態美與百姓富的統一。正是基于這樣一種理念,通過這樣一種模式,我市廣大農村的田園風光、湖光山色、秀美鄉村正成為“聚寶盆”,一處處綠水青山,正變成一座座“金山銀山”。
農村可腐垃圾資源化處理。
記者手記
歷時一周的采訪,有個細節令人印象深刻。
在丹棱幸福古村,村民趙登俸家的桃樹枝丫伸到了路上,他在地邊圍了一圈竹籬,又用草繩拴住。“我本想用塑料網來兜住桃樹,但想到塑料網的風格與古村不搭配,就選用了竹子和草繩。”當一個果農都開始意識到統一和保護鄉村風貌時,足以說明建設美麗鄉村的理念已深入村民心中。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群眾是主體。政府發揮引導作用,做好規劃編制、政策支持、試點示范等工作,解決單靠一家一戶、一村一鎮難以解決的問題。同時,還要注重發動群眾、依靠群眾,通過鄉風文明提升等行動,讓清潔衛生、環保文明的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營造農村人居環境共建共享的濃厚氛圍,讓農村居民的陳規陋習逐步改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