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02-27 11:41:46
責任編輯:毛馨怡
眉山網記者 王琴 文/圖
2月21日,一縷縷陽光灑向丹棱縣張場鎮萬年村的大地上,溫暖又明媚。
眼前的萬年村距張場場鎮4公里,幅員面積7.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00米至900米。多年前,該村還是丹棱縣省級貧困村,經濟發展十分落后。而采訪當天,記者來到該村,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村莊恬靜優美,農院干凈整潔,一幢幢房屋沿著盤山公路錯落有致,房前屋后花草掩映,茶樹、核桃樹、脆紅李樹布滿山間,一座充滿生機活力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脫貧:
摘窮帽拔窮根 省級貧困村換新顏
“過去一提到萬年村,給人的印象就是‘窮’。”當天,見到記者,該村駐村第一書記劉強開門見山,介紹起過去萬年村情況。萬年村自然條件差,且地勢較高,基礎設施欠缺,沿線特有的自然資源難開發,生產生活資料、農副產品運輸難等問題,長期制約著當地經濟發展,觀念落后、無規劃、無產業,無集體經濟……是萬年村多年來的真實寫照。
“過去,當地的村民們一直依賴外出務工增收和傳統種植糊口。”劉強說,加上交通不便,多年前,萬年村被稱為“失聯村”,有些村民甚至從未走出過大山。那時全村人均收入偏低,更談不上發展。正在自家羊圈喂養山羊的脫貧戶王太洪十分感觸,“那些年的日子真的苦,我們全家4口人收入不超過1萬元。”
如何摘帽拔窮根,一直是萬年村面臨的難題。據該村黨支部書記任清元介紹,2014年前后,該村才厘清了“家底”,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決定發展茶葉、核桃、脆紅李等經濟作物,并動員村民們養殖生豬、山羊以及林下土雞等,多條腿走路,早日實現脫貧。
皇天不負有心人。2016年,該村率先在全省完成了村摘帽、戶脫貧的脫貧攻堅任務。截止目前,該村茶葉種植面積2000畝、核桃種植面積2000畝、脆紅李種植面積800畝;同時,發展山羊養殖1200余只,生豬存欄1000余頭,林下雞5000余只。2019年,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6600元。
“作為土生土長的萬年村人,我自身也能感受到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變得我都不敢認了,簡直換了個新模樣!”王太洪感觸地說,去年他家5畝多茶和20余頭山羊的經濟效益都不錯,共收入近6萬元。現在他又開始在茶園里套種了脆紅李,加上林下雞養殖,預計,今年他家收入近10萬元。
致富:
多途徑挖掘鄉村發展“錢程”
光脫貧不致富,談不上好前途,多途徑挖掘鄉村發展‘錢程’才是硬道理。“現在村內90%以上種茶,主要有川茶9號、10號,福鼎大白等品種。”任清元說,村內種植茶葉已有30多年歷史,為促進全村及周邊村茶葉產業發展,持續保障茶農收入,該村先后整合項目資金70余萬元,建成占地1300平方米的茶葉交易市場,并于2019年4月建成投用。該茶葉交易市場包含農副產品展示廳、茶葉交易廊道、功能性綠化停車場等。
由于該市場所處地理位置優越,不僅囊括了萬年村茶葉交易,還輻射了周邊三合、峨山、鎖江、金峽等村部分茶農鮮葉交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該村的茶葉比往年偏晚了大約10天上市。當天在茶葉交易市場,茶農和茶葉收購商們紛紛戴著口罩,正忙碌著各自的交易。“萬年村這邊鮮葉品質好,也很干凈,每年我都會來村上收。”來自雅安的茶葉收購商李鋒笑著說。
“現階段是村內第一批鮮葉茶上市,每斤60-80元不等。”任清元說 ,今年,萬年村茶葉交易市場于2月17日“開市”,與往年熱鬧的場景相比,今年則顯得有點“冷清”。今年受疫情防控影響,萬年村周邊村也設有臨時茶葉交易點。而對于今年茶葉交易市場的防疫工作萬年村也十分重視。該村為進入市場內的收購商測量體溫,并做好登記、消毒等工作,保障市場內茶葉鮮葉的正常銷售。
“去年茶葉上市期,市場內人山人海。”任清元說,茶葉交易市場投用后,不僅方便了茶農茶葉產品交易,也提高了當地茶葉產品交易價格,延長了交易時間。據統計,去年,該村茶葉交易市場總交易額達到了1200余萬元。
除了茶葉外,該村還在養殖山羊上下功夫。多年前便吸引了返鄉優秀農民工楊利,在該村流轉500余畝土地,成立了總崗山養羊專業合作社,并通過“農場主+專合社+建檔立卡貧困戶+普通村民”的模式吸納村內及周邊社員100余戶。“目前,合作社存欄山羊600余只,種養循環模式更是得到不少當地村民的熱捧。”任清元說,以前萬年村2、3組的土地基本是荒山,現在楊利也全部承包種上了桔橙,荒山變‘金山’,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萬年村3組村民王利,在楊利的示范帶動下,喂養山羊20余只,發展種植核桃及脆紅李30余畝,去年他家收入達15萬元。“在合作社帶領下,我們找到了新的種植方式,確實很受益。”王利說,近兩年來,他也切切實實鼓了“腰包”,增收致富了。
筑夢:
壯大集體經濟 發展鄉村旅游
當天,沿著村內盤山公路,“萬年村集體經濟產業園”幾個大字赫然在立,10余名工人戴著口罩,分散在道路旁兩的產業園內,嫁接改良核桃樹種。任清元指著滿山的核桃樹感嘆道,“發展集體經濟是我們村的一個大膽嘗試,也是帶來村民增收致富的一個新路子。”
據悉,該產業園總面積120畝,于2016年底建立。現已種植脆紅李30畝、核桃90畝。因前三年為種植期,而經營管理模式滯后,目前,基本無效益產生。該村兩委,再三思量,在2019年下半年,將集體經濟產業園承包給當地業主,并規定業主在承包后的前五年,每年向村集體繳納1000元,五年之后則每年不低于5000元。業主所付款項,將全部歸集體所有。
集體經濟是未來蔡村產業發展的“重頭戲”,在該村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任清元看來,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萬年村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推手。下一步,對于萬年村集體經濟發展,任清元還有新的打算。他還要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尋找新的集體經濟增長點,讓集體經濟真正發揮作用,成為助農增收的新引擎。
“現在我們已在村內打造了綠化景觀節點,下一步發展重點還有鄉村旅游。”任清元說,未來,萬年村將借力村內已發展產業,打造集采摘、觀光于一體的核桃、脆紅李標準產業示范園,走農旅融合產業發展之路,進一步增加產業附加值,激活鄉村振興發展活力,帶火鄉村旅游,讓村民們足不出村也能吃上“旅游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