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01-17 10:26:21
責任編輯:任楓楓
讀者講述《重返蜀山》帶給自己的收獲。
近日,一場以品鑒長篇小說《重返蜀山》為主要內容的文學年會,在眉山市購書中心的東坡大講堂舉行。眉山著名作家張生全攜新作《重返蜀山》與東坡區作協、詩協、散文學會和青少年作協的100多名詩人、作家和文學愛好者以文會友,品《重返蜀山》,啟文學新程。
娓娓道來
“文學大咖”談《重返蜀山》
活動中,張生全和大家分享了《重返蜀山》的創作過程,及自己20多年的創作之路。在他看來,一個作家最重要的是要傳遞當下的時代,把時代的聲音、時代的面貌呈現出來。他此前所寫的歷史小說,和進行自媒體創作,都是對文學創作的鋪墊和準備。《重返蜀山》這部作品恰好就是反映時代的,也是張生全認為目前能代表自己這一階段文學創作的最好作品。
《重返蜀山》講述幾個山里青年的成長蛻變之路,更是一部鄉村振興的時代變遷大戲。蜀山(以洪雅瓦屋山為原型)被稱為蜀地母山,曾經孕育了輝煌的蜀地文明,創造了燦爛的蜀地文化。但是近代以來,特別是在中國當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蜀山走向了敗落和寂寞。為了重振蜀山輝煌,引領蜀山跟上時代步伐,實現全面小康,各級各部門都向蜀山伸出了援手。順著蜀山的歷史長河走過來的山里人,尤其是山里的年輕人,在經歷了煉獄般的磨礪、痛苦撕裂的掙扎后,終于踩出了一條崎嶇不平但卻屬于他們自己的路。
小說由三十二章構成,文字生動典雅,情節曲折多姿,民俗風味濃郁,鄉土氣息豐沛,架構精巧而闊大,開放式的結尾,沒有像許多同題材小說一樣給出關于鄉村振興的標準答案,而是真誠地面對豐富的生動的復雜的現實生活。
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推薦該書說:張生全有一種洞察力,他能看清我們這個時代的真實細節,看清當下鄉村的本來面目。張生全還有一種誠實的品格,他并沒有貿然地給出鄉村振興的答案,小說結束時,他筆下的鄉村才開始上路。這讓他的小說具有生動的、豐富的、值得信賴的氣息。
暢所欲言
《重返蜀山》中相遇相知
活動現場,作家、詩人和文學愛好者,紛紛暢所欲言,闡述自己對作品的觀感。有肯定有質疑,或贊賞或批評,各抒己見,見仁見智。有歡呼和笑聲,有情懷與動容,思想的火花在會場上跳躍,對文學的熱愛猶如燦爛的陽光,從這場別開生面的年會中散發,照亮大家深耕遠行之路。
編劇謝紅和張生全認識有20多年,她說這些年,自己斷斷續續讀到他的一些散文和小說,一次比一次驚喜。關于《重返蜀山》,謝紅用這樣幾個關鍵詞來表述:無奈、沉重、溫暖、奮斗、生動、典雅、精巧、闊大。她說張生全筆下的當代農村,既有淳樸美好的人性,也有蠅營狗茍的丑行;既有現代意識的覺醒和奮爭,也有物欲世界沖擊下的滿目瘡痍。人物在或直接點燃或暗流涌動的沖突中,生活得無奈又沉重,但卻依然讓人看到了希望、溫暖和奮斗。“我做記者多年,常跑農村,我知道,這才是當下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真實面貌。”謝紅說,除了卓越的洞察力和強大的表現力,應該還得益于張生全去蔽、敞亮和本真的在場寫作姿態,這對創作者而言是非常可貴的品格。
詩人林歌爾也表示,張生全的《重返蜀山》雖是時代主旋律的鄉村變革題材,但因作者對農村生活很熟悉,大到生活場景、山川風物,小到人物的描寫,細節刻畫真實鮮活,這些或悲或喜的人和事如同發生在自己身邊,讓人身臨其境,倍覺親切,值得信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沒有十全十美,而是對人性的復雜性進行刻畫,性格鮮明而符合人物命運的內在邏輯,讓人放下書本幾天都記得住。同時,作品背景上既有空間的跨越,又有時間的跨越,故事跌宕起伏,草蛇灰線,好看,抓人。林歌爾也提出,以張生全的功力,作品完全可以再深厚些。“既要在時代中寫出故事、人物,又要跳出時代寫故事、人物,讓人在情感的起伏之后,還應有更多智性上的啟發、思考。”
“《重返蜀山》有很多出彩的地方,讓我很興奮。”詩人華子說,張生全在小說方面的積淀已經足夠支撐他寫出好作品。但要說該作品是張生全的巔峰之作還為時過早,憑借張生全這樣好的筆力和眼界,完全可以樹立更為遠大的寫作目標,寫出真正能與時間抗衡的作品。
眉山網記者 余毅 文/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