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12-12 09:24:26
責任編輯:雷堯
———全市生豬產業穩產保供轉型升級調查(下)
標準化養殖場推進生產方式從影響環境向環境友好轉變。
工作人員給進出生豬養殖場的車輛消毒。
12月10日,仁壽縣德康公司慈航祖代種豬場建設項目現場,工人們正在加緊安裝限位欄。 特約通訊員 潘建勇 記者 郭僑 攝
通內斯集團在歐洲修建的工廠。(眉山市農業農村局提供)
全市新改擴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如火如荼。
疫情的出現,必然出現優勝劣汰。作為傳統養殖大市,我市生豬生產形勢面臨困境。要實現長遠發展,產業轉型升級是大勢所趨,也是國家政策的明確要求。只有加快建立現代生豬產業體系,生產方式從影響環境向環境友好轉變,推動養殖體系從小弱散向規模化轉變,才能從根本上提高供給質量,減少價格不合理波動。
按照“建基地、搞加工、創品牌”工作思路,今年以來,我市瞄準世界一流,引進總投資120億元的中德通內斯——德康(眉山)高端肉制品屠宰加工項目。該項目建成后,可年屠宰、加工生豬600萬頭。此外,我市新改擴建生豬規模養殖場132個,部分項目已建成投產。全市2019年新開工項目全部建成后,將有效新增生豬產能80萬頭以上。
著眼當前,立足長遠,我市生豬產業轉型升級之路正在不斷探索中。
眉山網記者 王麗 文/圖
2018年6月,眉山市人民政府與德康集團簽約,將在我市合作建設200萬頭生豬一體化項目,計劃用三年時間,建成1600個生豬養殖單元,目前,我市正在建設中的德康生豬養殖單元有584個。
今年9月20日,第三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進出口商品展暨中國西部(四川)國際投資大會簽約儀式上,中德通內斯——德康(眉山)高端肉制品屠宰加工項目落戶我市,這標志著西南地區最大的生豬屠宰和肉食品加工項目建設正式啟動。
生產方式從影響環境向環境友好轉變
今年以來,豬肉價格波動成為熱點話題,有些人指責,環保禁養導致了肉價上漲。
原因真如這些人的猜測?根據《畜牧法》和《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規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風景名勝區、城鎮居民區、文教科研區等人口集中區,禁止建設省級政府確定規模養殖標準以上的養殖場,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一旦規模化養殖場發生污染物泄漏,將導致嚴重的污染后果。
“禁養區是必要的。”業內人士分析,不能肉價一上漲就放松環保要求,過幾年又因環境生態污染再次整治,這樣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無助于養豬業健康發展,更不利于環境保護。
那么,我市生豬養殖場該如何轉型應對環保挑戰?
12月5日,東坡區思蒙鎮新堰村,萬家好種豬繁育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元建設的生豬標準化智能養殖小區里,先進的環控和生物安全防控措施以及新購進的空氣過濾轉運車,讓人耳目一新。
該養殖小區占地166畝,建設生豬養殖生產線4條,圈舍面積2.8萬平方米,常年存欄生豬2.8萬頭,年出欄優質生豬6.4萬頭。與傳統的養豬場不同,該養殖小區實行大棟小單元全進全出方式生產,采用雨污分流、飲污分離以及高床漏縫生產工藝,并配套全自動料線、節水設施智能環境控制系統以及智能生產監控系統。
“通俗點說,就是養殖小區讓豬住上和我們一樣的房子,隨時保持干凈衛生,讓豬每天都過得舒舒服服。”項目負責人高明建介紹,養殖糞污采用“養殖業+沼氣工程+種植業”和“異位發酵床”互相補充的方式進行處理。公司與周邊農戶簽訂了5500畝的糞污使用消納協議,免費為種植基地鋪設管網上萬米,切實解決種植基地淡季旺季施肥不均衡的問題,實現糞污100%的資源化利用。
今年以來,我市新改擴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如火如荼,這些正在建設中的養殖場有著一個共同點:流轉了大面積的土地與其形成依托。“我們的原則是以種定養,種養結合。”眉山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蘇學文說,現在新建、復產的養殖場都要在網上備案,實現零排放。“只有徹底解決環保問題,群眾發展生豬養殖才沒有后顧之憂。”
目前,我市新改擴建生豬規模養殖場132個,部分項目已建成投產。全市2019年新開工項目全部建成后,將有效新增生豬產能80萬頭以上。
養殖體系從小弱散向規模化轉變
在非洲豬瘟的影響下,中小散戶及家庭養殖場因資金、技術制約,抗風險能力較小;大型養殖企業盡管產能受損,但因具有雄厚的資金、充足的土地儲備、人才齊聚等優勢,自我修復能力更強,可以進行產能擴張和復制。
然而,記者走訪發現,當前多個大型養殖企業對擴大生豬生產表現出了較強的積極性,但因“用地難”,難以實現生豬規模化養殖;一些小弱散戶有著養殖愿望,卻面臨資金缺乏、技術無保障的問題。
如何實現雙贏?只有將養殖戶的土地勞動力優勢和公司的資金技術市場優勢相結合。
“企業+農戶”代養寄養模式應運而生。
“現在養豬和以前不一樣了,對環保和品質的要求更高了。和德康集團簽訂代養協議后建設的家庭農場,有統一的技術指導,不但能合理規避風險,還通過循環養殖,對豬糞進行充分利用,減少投入,增加收入。”12月9日,仁壽縣滿井鎮石碑村,正在蔬菜園里忙碌的村民許小峰說,他的生豬養殖場已粗具雛形。
許小峰的養殖場占地約四畝半,共有兩個養殖單元,計劃每個單元養殖50頭左右母豬,年出欄量約1200頭。“以后我的養殖場就和這150多畝的蔬菜地種養結合。現在養殖生豬利潤可觀,等養殖場投產后,我相信前景可期。”許小峰說。
據悉,眉山市人民政府與德康集團簽約,將在我市合作建設200萬頭生豬一體化項目,計劃用三年時間,建成1600個生豬養殖單元。像許小峰家這樣的生豬養殖單元,目前全市共有584個正在緊張建設中。
“企業+農戶”代養寄養模式,讓東坡區養殖戶伍興全同樣感受到標準化規模養殖帶來的好處。
伍興全的代養場原是開放式豬舍,面積1000平方米,改造成封閉式豬舍,需要花費77100元。在改造提升中,企業承擔了風機、水簾(含防蚊網)、料塔、料線、洗消間等費用45100元,伍興全只承擔豬舍屋頂封閉、墻面封閉、圈舍整改、圍欄整改、用電整改等費用32000元。
“將傳統的開放式豬舍改造成封閉式豬舍,企業承擔60%左右的改造費用,代養戶只承擔40%左右,有效提高了代養戶的積極性。豬舍改造后,疫病防控能力得到提升,養殖效益將明顯增加。”蘇學文說。
積極整合規模化養殖全鏈條
轉型升級,不止在“養”。
按照“建基地、搞加工、創品牌”的工作思路,我市積極查找制約生豬產業發展的短板,加快模式創新、機制轉變,將養殖與加工連接起來,積極整合規模化養殖全鏈條,進一步推動生豬行業轉型升級。
瞄準世界一流,招大引強。
中德通內斯——德康(眉山)高端肉制品屠宰加工項目正式簽約落戶我市,標志著西南地區最大的生豬屠宰和肉食品加工項目建設正式啟動。
該項目由德國通內斯集團和四川德康集團合作建設,總投資120億元,將采用全球領先的生產技術,建設代表歐盟標準的生豬屠宰、分割、加工、包裝和冷鏈物流配送網絡,可年屠宰、加工生豬600萬頭。這是通內斯集團在歐洲之外投建的第一個工廠。未來,在我市,將誕生四川首個按照國際標準養殖、歐洲標準加工的豬肉產品,從養殖到加工將實現與國際的全面接軌。
通內斯集團能給我市企業帶來什么?
“通過更精細化地屠宰,將豬肉分成更精細的種類,進而更好地儲藏、保存,讓肉品保鮮保質時間更長,這是我們技術的優勢。”通內斯集團CEO安德烈斯·魯夫說,“我們要把鮮肉技術引進來,更好地幫助當地的生產企業和農戶。”
借助通內斯的全球銷售網絡,未來,更多眉山豬肉有望進入高端市場,四川乃至全國消費者將享受到更加安全、更高品質和可追溯的豬肉食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