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10-22 10:22:02
責任編輯:羅思源
——全市養老事業發展系列報道之三
老年人是社會的寶貴財富。年輕時,他們在不同的崗位參與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之中;現在,他們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黨,以飽滿的熱情,活躍在社會各個領域,踐行著“老有所為”。
近日,記者采訪了我市部分老年人,他們積極向上,豁達樂觀,在關心下一代、文化教育、保護環境、志愿服務等領域發揮余熱,讓老年人的正能量蓬勃展現,讓夕陽紅的日子閃亮別樣的風采。
眉山網記者 余毅 文/圖
老有所為 為在當下余熱生輝
“夕陽無限好,黃昏奈我何!”10月14日,在仁壽縣關工委,楊克能感嘆道。68歲的楊克能原是仁壽縣政協副主席、縣委統戰部部長,他老有所為,退而不休,立德樹人傳新風,一心一意把愛播撒在下一代身上。
為使暑期兒童不失教、不失管、留守兒童不孤單,安全有保障,2013年,楊克能提出在該縣鄉鎮、村、社區辦“假日學校”,并積極動員匯聚各鎮、村(社區)、學校關工委,以及“五老”志愿者、愛心人士、暑期回鄉大學生等各方力量。楊克能制定“假日學校”辦學制度,發至各學校;冒著酷暑連續到不同學校了解情況,指導辦學;與孩子們交流談心、打乒乓球、拔河、教書畫,是孩子們喜歡的楊爺爺。6年來,該縣參加學習的學生累計達6萬人次。
楊克能(后排)和孩子們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青少年社會實踐教育基地是對青少年進行實踐教育的場所,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重要保證。”楊克能說。為了孩子們的成長,在仁壽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中,楊克能多方奔走協調。基地社會實踐活動是校內教育的有力補充,課程設置等一切工作從有利于青少年成長的角度出發,以青少年思想教育、技能提高、體質增強、心理健康、科普體驗、法治教育為內容,致力于培養青少年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相互信任、團結協作和組織能力,為青少年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從2012年12月開班至今,已陸續接待仁壽縣中小學生7.5萬余人次參加活動。
楊克能是我市關工委老同志們的一個縮影。在這個有著6萬余名“五老”人員的集體里,大家常掛在嘴邊的是“我們人雖已退休,但我們心未退休,仍要繼續為黨的事業奮斗。”這也是他們牢記初心和使命的實踐行動。多年來,這群兩鬢斑白的老同志無論是花甲、古稀之年,還是耄耋人生,始終離崗不離黨,出智又出力,將自己的智慧、熱情、心血和汗水奉獻在關心下一代工作當中,奔波在助學圓夢路上,穿梭在網吧監督場所內,忙碌在轉化幫教工作中……他們時刻以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感召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人,以老干部的光榮事業凝聚人,為眉山60多萬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辦實事、解難事。
在我市,有很多老人和關工委的老同志一樣有所為。他們在離開勞動崗位后,仍然用自己積累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為國家、社會和他人奉獻余熱,用實際行動續寫著生命的燦爛和輝煌。
老有所為 奉獻傳遞正能量
76歲的吳仲才是東坡區蘇祠街道為民巷社區居民。多年來,他無私奉獻,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為社區建設播撒汗水,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
吳仲才居住的為民巷16號小區建于20世紀90年代初,院壩道路經過幾十年日曬雨淋,晴天坑洼不平,灰塵上揚,雨天水凼遍布,稍不注意,就踩得滿身是泥。為改善這一現象,2011年10月,他自籌資金12000元,找來施工隊把院內200多個平方米的坑洼路變成了平整的水泥路,小區環境煥然一新。居民們走在平整的道路上,都會忍不住感嘆:“吳老為我們小區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實事。這下再也不怕下雨天滿腳都是泥了。”之后,吳仲才還出資4000多元為小區修建花臺種花草,掏糞池凈化小區。春節時,小區里還掛上大紅燈籠和春聯,讓住戶們感受到了濃濃的節日氣氛和家的溫暖。
吳仲才(左一)聽取住戶對小區建設的建議。
別看吳仲才總是樂呵呵地為大家的事忙碌,一副精力充沛的樣子,其實他患有嚴重的造血功能障礙病。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底,他連續幾個月每周都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輸血治療。可當吳仲才在醫院接到眉山要迎接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檢查的通知后,當天下午3點就從成都趕回來給大家作“戰前動員”。為“雙創”貢獻自己的力量,他不僅是社區的指揮員,還是戰斗員。連續半個多月,吳仲才不畏嚴寒,從早上7時30分上崗至晚上8時30分才下班。很多時候,堅守崗位的他連飯都不回家吃,家人只得把飯給他送去。
家人心疼吳仲才,勸他都這把年紀了,身體也不好,就在家享享清福吧。吳仲才卻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愿意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我希望自己能像蘇東坡那樣,給更多人帶來幫助。”
為給小區居民營造一個干凈、整潔、舒適、安全的生活和出行環境,吳仲才不懈努力。現在,小區轄區整體環境水平大幅提升,今年8月被眉山市愛衛會授予“衛生小區”稱號,吳仲才和住戶們都自豪不已。
“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黨”的晚年生活,不斷奉獻余熱,老有所為。吳仲才以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贏得了大家的由衷稱贊。蘇祠街道黨工委書記黎玉新說:“吳老紅血球低至1.63、血紅蛋白低至53,遠遠低于正常值4.3、150。即便如此,他沒有一天放棄工作,這是用生命在工作。”
退休了,決不意味著“此生休矣”。我市越來越多的老人和吳仲才一樣,懷著對生活、對社會的熱愛和責任,力所能及地參與社會的發展,在老有所為中付出智慧和辛勞,同時收獲更多的快樂和溫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