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區自古以來就是知名的柑桔產地,在唐代,東坡柑桔就已成為朝廷貢品,東坡區則被譽為“貢柑之鄉”。在東坡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柑桔”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數據顯示,東坡區的水果面積由1950年的329.79畝發展到2018年47.5萬畝,其中柑桔37.33萬畝,水果總產量60.75萬噸,其中柑桔總產量50.26萬噸。
尤其在柑桔產業發展方面,近年來,東坡區充分依托土壤氣候、交通區位、種植技術和生產效益等優勢,大力推廣晚熟品種和晚熟化栽培技術,集中力量發展以晚熟為重點的柑桔產業,傾力打造全國晚熟柑桔生產基地,成果頗豐。目前,以春見、不知火、沃柑為代表的晚熟柑桔種植面積達23萬畝,產量22.6萬噸、產值22億元,農民人均收入5360元,晚熟柑桔種植規模全省第一。
一串串靚麗的數據背后是歷屆政府和廣大群眾、農業技術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而作為助推東坡柑桔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的農業技術人員更是功不可沒。其中,雷農田是東坡區公認的農業技術專家,他今年79歲,16歲中專畢業開始接觸農業,接觸柑桔,60余年時間,他先后擔任過農業科研所副所長、農業局副局長、農辦主任、副縣長等職務,他熱愛農業技術,一心撲在東坡柑桔產業發展上,從未離開過農田,常年與果農在田間地頭摸爬滾打,傳經送寶,見證著東坡柑桔產業發展的變遷。
60余年風雨兼程 見證東坡柑桔產業發展變遷
9月23日,在東坡城區內一小區內,記者見到了雷農田老人,他剛從三蘇鎮百家村果農家中指導技術后回家,只見他手里提著一個帆布包,里面裝著一把修枝用的剪刀,夾子和塑料薄膜。“這是我常年的裝備,走哪里都愛提著。” 雷農田老人說,背起“它們”心里踏實。
走進雷農田老人書房,一個幾平方米的房間內,擺滿了老人的筆記本,這些全是老人的手稿,清楚地記錄了老人60余年時間里的點滴。眼前隨手一翻,老人都能清晰還原當時的場景。最近老人正在準備一本關于眉山柑桔發展記憶的冊子,其中主要講述東坡柑桔產業發展歷史、重要事件、主要過程、種植趣聞等,手稿中原本地將柑桔產業發展的場景進行還原,他想讓更多地人了解東坡柑桔產業發展的歷史。
在老人的記憶中,東坡柑桔產業發展可謂一波三折,曾經探索嘗試過多種方法,也走過許多彎路,最終堅定信心,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著一屆干,才將東坡的柑桔產業發展興盛起來。“不要看現在發展趨勢好,多年前也走過一些彎路。” 老人記得,在1962年時,當年縣政府制定了發展經濟作物,大面積試種柑桔樹的措施,并從僅有的全縣242萬元的財政支出中,擠出5000元,組織人員到江津購買了近10萬株紅桔樹苗,無償送給丘陵地區的農民栽種,同時還派技術人員,刻印技術資料進行指導。但由于當時群眾還處在生活缺糧的困難時期,大部分群眾還在溫飽線上掙扎,不重視柑桔種植,也疏于管理,此次大面積探索栽種柑桔失敗,但也為今后全區柑桔種植總結了經驗。
此次試種失敗后,政府并沒有放棄,而是鍥而不舍堅持因地制宜發展柑桔產業,經過歷屆政府的不懈努力,東坡區先后獲得了“川西南片區新品種試驗示范基地縣”和“川西南片區柑桔新品種繁育基地”、“中國臍橙之鄉”、“中國黃金蜜柚之鄉”、“中國晚熟柑桔之鄉”等多項榮譽。其中,1985年舉辦的那場全國會議,更是讓老人激動不已,“那是我們農技人員和果農的驕傲啊!”老人說,當年,由國家農牧漁業部舉辦全國優質農產品展評及信息交流會召開,他和眉山九號臍橙主研人員蔣文聰,攜帶技術資料和摘自廣濟鄉、正山口鄉、中店鄉及白馬等地果農的68公斤臍橙趕赴北京參評參展。經過專家組評定,眉山九號臍橙在柑桔類評獎中獲得第五名(臍橙類的第四名)的成績,獲得“全國優質農產品”殊榮。
薪火相傳 勠力同心共敘東坡柑桔產業發展夢
回顧東坡柑桔發展的時間線,雷農田老人一直說,“頭腦里裝的故事太多了,回憶不完,一張張筆記,一頁頁文字,全是寶貝。”他并不想定格自己的人生,所以在2000年退休后,他又迅速投入到助農服務的志愿活動中,繼續發揮余熱,退而不休,為農民朋友傳授農技知識,助農增收致富。據統計,退休后19年時間里,他共舉辦了農民技術培訓課程1140場次,參加培訓人數達11萬人次,先后編寫印制并無償贈送了農業科普資料84篇14萬多份。
雷農田告訴記者,現在他最大的心愿是看到,自己畢生積累的柑桔種植技術能一代代相傳。而作為東坡區最早種植柑桔的果農李建兵,因父親李學成與雷農田是至交關系,從小受父輩熏陶,接觸柑桔種植。雖雷農田與李建兵并非父子關系,但兩人早已互相視為親人,在雷農田的帶動下,今年55歲的李建兵現已歷練成為擁有近40年柑桔種植經歷的能手。
“種植水果不能粗放,真正沉下心來深耕細作才能種出好水果。” 總結40年來的柑桔種植經歷,他認為最關鍵的是用心。而隨著趨勢的改變,種植柑桔還要懂得求變,求新,順應潮流,科學管理,不能盲目引種,才能長足發展。2017年,他也讓畢業于西南財經大學的兒子李泉回鄉創業種柑桔,并在松江鎮五里村,流轉土地近200畝,全部用來種植春見、愛媛等晚熟柑桔。
“得益于幾代人的努力,現在東坡柑桔產業前景好,規模大,技術等方面都很成熟,已成體系。”正在打理果園的李泉說,這更加堅定了種植信心,3年時間里,他成立了合作社,首次觸網電商,聘請專業農業技術人才進行技術研發,外銷出口……多條腿走路,通過標準化、產業化、現代化的科學手段,結合“一帶一路”思路,把柑桔產業做出新意,做精做細,打造有機綠色食品,將東坡的柑桔銷往歐洲、東南亞,享譽世界。
通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如今東坡柑桔產業蒸蒸日上。“現在走在東坡的田間地頭,漫山遍野都是柑桔樹,心里真是甜甜的滋味。”雷農田老人高興地說,如今東坡區柑桔種植面積雖擴大了,產量提高了,但質量還有所欠缺,今后還要在樹立品牌上下深功夫,延伸柑桔產業鏈,提質增效,才能加快促進東坡柑桔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眉山網記者 王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