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7-13 10:01:32
責任編輯:任楓楓
汪陽祥扒開草叢,仔細查看地表是否有裂口。
7月份,我市進入汛期,與此同時,我市地質災害(隱患)點也進入緊急備戰狀態。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局獲悉,我市已全面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確定隱患點771處,同時,對各個地質災害點分配了監測員。
嚴峻的防汛形勢下,監測員如何開展工作的?近日,記者前往洪雅縣槽漁灘鎮玉嵐村,跟隨當地地質監測員,親身體驗了地質監測和排查的過程。
日夜巡查
緊盯地質災害隱患點
7月11日,在槽漁灘鎮玉嵐村映山紅地質災害點,村級地質災害監測員汪陽祥正冒著細雨對該災害點進行監測。漫坡的亂石、叢生的荊棘絲毫沒能減慢他巡山的速度。
映山紅地質災害點是玉嵐村三大滑坡地帶之一,汪陽祥的工作便是對這個點的地質情況進行全天候監測。“這個點有3個監測員,正常情況下每人每天至少上山一次,都習慣了。”汪陽祥介紹,上一次山頂要花費2至3個小時,山頂有一處長約50米,寬約1米的裂縫,每次都要到點上做測量并做好記錄。遇上下雨,3名監測員互相協調后根據雨情進行不定時巡山。
“白天還好,如果是晚上下暴雨,就要通宵巡邏、監測,一旦發現有山體塌方、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苗頭,第一時間通知村民,迅速轉移。”汪陽祥介紹,2015年9月19日,鎮村干部在對該地質災害點進行監測時發現山體有異常,隨即對受危害群眾進行了疏散。在群眾疏散完成約半小時后,該山體約3千方巖石發生滑坡。“房子一樣大的石頭從山上轟隆隆滾下來,山搖地動的,現在想起都害怕。”汪陽祥說,滑坡的山體從民居旁沖下,幸好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隨后,該鎮政府對受地質災害影響的7戶32人進行了搬遷。“災害點雖然沒有直接影響村民的生命財產,但對于村民的出行造成了很大危害,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要時時進行監測。”
“下雨的時候你們路過易塌方的地方,一定要先觀察再快速通過。如果沒有緊急事情最好不要從那里過。”在下撤途中,汪陽祥對沿途的村民叮囑道。
嚴密防范
構筑汛期安全屏障
采訪中,記者跟隨汪陽祥來到離地質災害點最近的監測點,本想跟隨他再往地質災害點的源頭走,但是被制止了,“沒有雨鞋和安全帽,不能再往前走了。”他說。
說著,汪陽祥扒開腳下的草叢,仔細查看地表是否有裂口,摸摸泥土的濕潤程度,觀察監測范圍內的樹木,是否有移位現象。檢查結束后,便拿出筆記本,把監測結果記錄下來。
對監測結果進行記錄,這已經成了汪陽祥的一個習慣。“把每次的監測結果記錄下來,空閑的時候可以翻出來進行總結,對以后進行地質災害的規律研究有幫助。”
除了日常的監測外,每年,汪陽祥還要參加鄉鎮組織的地質災害監測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等理論課,也有如何防治地質災害、如何判斷預測地質災害的發生、地質災害發生后如何轉移人員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
多年的地質災害監測工作,更培養了汪陽祥多看細聽的習慣。“不管到哪里,只要一下雨,神經就莫名緊張起來,然后會習慣性地到處走走看看,對裂縫什么的特別關注。”汪陽祥說。
汪陽祥只是我市771個地質災害點監測員中普通的一員。監測員輪守監測險情,也是我市加強對地質災害進行嚴密防范的一個縮影。
“目前,我市已完善市縣(區)、鄉(鎮)、村、社和隱患點監測員6級監測預警預報機制,所有隱患點均建立了‘兩卡’、設立了警示標識標牌,落實專職監測員800人、完善防災預案771個,實施自動化監測38處。”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監測員負責對地質災害的變化進行觀察和記錄,如果有異常發生,則第一時間疏散群眾并上報給相關部門,確保一旦出現險情災情,群眾能及時安全撤離。
眉山網記者 陳燕利 文/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