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7-05 09:54:57
責任編輯:羅思源
眉山網記者 陳燕利
人物名片
李萬雙
李萬雙,現為洪雅縣瓦屋山鎮應急廣播站工作人員、文化站工作人員、義務外宣通訊員。三十多年來,他一直堅持為鄉親們廣播各種資訊,并主動向外界宣傳家鄉,其拍攝的新聞圖片、視頻及文字稿件被各級媒體采用數百篇,多次被洪雅縣委、縣政府評為外宣先進個人,優秀通訊員,優秀新聞工作者。
心語心愿
在群眾眼里,我永遠是個“廣播員”,不管走到哪里,村民都喜歡和我拉家常,他們也非常樂意給我講述心中的想法和需求。我希望能一直堅守在這條戰線上,為繁榮鄉村文化繼續耕耘。
1986年,22歲的李萬雙被招聘到他所在的炳靈鄉廣播站工作。如今,原炳靈鄉、張村鄉和吳莊鄉3個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鄉合并組建了瓦屋山鎮,他就成了瓦屋山鎮應急廣播站的工作人員。在“主播”崗位已堅守33年的他,每天的工作不僅包括把黨的方針政策和農業技術、應急知識等傳遞到22個村的喇叭里,還要負責喇叭維修以及鎮文化站等工作;同時,工作之余他還主動向外界宣傳家鄉,受到廣大村民歡迎。
工作中的李萬雙。(資料圖片)
結緣廣播
33年初心不改
作為一名山區廣播員,從1986年至今,李萬雙的初心從未改變。盡管收入少,但他卻在一間簡陋的播音室里,用一支筆、一個話筒,以及一腔熱情,支撐起瓦屋山鎮廣播站,將黨的聲音傳遍山里。
“70年代,當時還在念小學的我,望著家里墻壁上掛著的一個有線廣播喇叭出神,對里面發出的好聽聲音很好奇。”回憶起和廣播的初次結緣,李萬雙笑著告訴記者,為了尋找喇叭的聲音來源,他搬來一條高板凳,爬山去左看右看,忍不住伸手去摸了又摸。
也就是從那時起,李萬雙便與廣播喇叭結下了緣分。聽著喇叭里播出的節目內容,他總是意猶未盡,心里想,哪天他也要寫出點東西來讓播音員念。為此,他便開始提筆學寫廣播稿。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有一天他在廣播里聽到了“本臺通訊員李萬雙報道”的字眼。“當時別提心里有多高興了。”李萬雙表示,再加上他會修喇叭,此后,寫稿子、修喇叭成了他的業余愛好。
1986年,農村有線廣播進行升級改造,當時的鄉廣播站站長王壽培發現了他的這個特長,便找到李萬雙問了幾個廣播方面的專業問題。“王站長發現我在此方面有些天賦,寫的廣播稿件也很有新意,便邀請我到廣播站幫忙了。”李萬雙介紹說。
年輕好學的李萬雙很快就掌握了線路架設維護、機房操作與維修等專業知識,無論哪個村的廣播線路有故障,哪家的電視信號不好,他都會及時幫助解決,受到了領導和村民們的稱贊。由于成績突出,1989年2月,他被縣廣播電視局評為廣播稿件采寫先進個人。
義務宣傳
傳遞家鄉好聲音
與廣播結緣至今,李萬雙已經在崗位上堅守了30多年。雖然直到現在還只是一名臨時工,收入低、工資少,但因為對廣播電視宣傳的喜愛,他從不計較物質獲得。
“我做播音員不是為錢,圖的是宣傳黨的政策,幫助鄉親們了解信息。”李萬雙說,在偏遠鄉村,廣播就是傳播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徑,它不僅讓大家精神有所寄托,還能讓大家能直觀地了解國家大事、鄉里鄉親的新鮮事文明事,“同時,通過廣播還可以學到一些知識,并能服務鄉親,我感到挺開心、也挺充實。”
擔任廣播員期間,李萬雙每天定期播放新聞、農業科技知識、安全隱患提示等村民關心的內容。有時誰家的小孩走失了,他也會幫忙通過喇叭尋找。
“如果沒有廣播,鄉鎮干部就要進村挨家挨戶宣傳政策,遇到暴雨預警等突發情況,還要及時入戶告知村民。”瓦屋山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瓦屋山鎮轄12個村68個村民小組,共有1920戶,7800多人,以往有線電視網絡覆蓋率低,使得群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很窄。而只靠鄉鎮干部入戶宣傳政策法規,既增加工作量,又收效甚微,廣播站的存在,架設起了黨政機關與群眾之間便捷溝通的橋梁。
除了熱愛廣播員的工作外,李萬雙還將他拍照、攝影的愛好發揮到極致。他用手中的鋼筆、相機和攝像機真實地記錄下了瓦屋山鎮歷年來發生的大小事情、風土人情及群眾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為宣傳家鄉及文化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打開李萬雙的QQ空間和微信朋友圈,上千篇美文美圖,篇篇記載著瓦屋山的美麗畫卷。在鎮文化站工作過程中,李萬雙發現,瓦屋山鎮的魅力需要更廣泛的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瓦屋山,助力其發展。于是,他發揮自身筆桿子作用,努力搞好宣傳,時時分享自己親身體驗文章,做到文圖并茂,他所拍攝的照片經常在各級報刊上刊出,拍的視頻也被中央電視臺及省、市、縣各級電視臺采用,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三十多年的堅持,讓李萬雙成為時代發展的見證者。“回想幾十年前播放的內容,對比現在的內容,我真是覺得時代發展了,社會進步了,我這個普通農民的生活也越過越好。”李萬雙高興地說,接下來,他會繼續在崗位上發光發熱,讓鄉親們更多地聆聽黨的聲音,感受到文明的滋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