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4-15 09:02:49
責任編輯:趙娜娜
丹棱農民工返鄉 讓“有位”更“有為”
吳晨曦 眉山網記者 姚永亮
“斌娃兒,我們廖店村的林下雞養殖情況現在怎樣?過年回家我看了村里的發展,現在想回來和大家一起搞養殖!”一通咨詢電話打進了丹棱縣張場鎮廖店村主任劉斌的手機里,作為廖店村返鄉創業的開路人,提及這些咨詢,劉斌驕傲地說:“自從‘山水廖店’的山貨品牌打響后,我接到在外務工老鄉的返鄉創業咨詢越發多了起來”。
返鄉創業“領頭雁”以績喚回“家鄉雁”的現象在丹棱并非特例。該縣采取主動定向回引、強化鍛煉培養、及時選樹使用的方式,讓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有位”更“有為”。隨著返鄉創業“領頭雁”的示范帶動,越來越多的返鄉人員參與到了家鄉建設中來,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基層治理凝聚堅實力量。
定向回引 返鄉“有位”
今年3月22日,丹棱縣在成都舉行的優秀外出務工人員座談會熱鬧非凡。“今天的我又有了一個新的身份——丹棱縣‘招才引智’顧問!”手持聘書的在外務工黨員黃泯超高興地說,“在外創業這些年,我一直想為家鄉做些貢獻,現在我作為‘招才引智’顧問,能結合引才需求推薦合適人選,助力家鄉發展。”
截至目前,丹棱縣已在成都、重慶、深圳等外出務工人員集聚地為14名在外優秀成功人士頒發了丹棱縣“招才引智”顧問聘書,并充分發揮他們見多識廣、資源豐富、人脈廣泛等優勢,為丹棱回引選聘人才提供專業性意見和推薦人選。“招才引智”顧問聘任制度搭建起了外出務工人員與地方引才需求的信息通道,實現返鄉創業意愿與回引需求及時對接,做到讓農民工返鄉“有位”。
結對培養 返鄉“有為”
近日,站在張場鎮岐山村的山頭上,返鄉創業者王正海看著滿山的獼猴桃樹,回顧自己的在外務工經歷,仍感慨不已:“當時沿著大路,一家一家工廠找工作,但受學歷所限,第一份工作只能從建筑工地小工做起。”
命運的轉機出現在2010年春節。返鄉的王正海參加了丹棱縣舉行的回鄉青年創業培訓,并在培訓結束后燃起了在家鄉做出一番事業的斗志。最終,經過不斷的考察、摸索,他租下了岐山村120畝荒山,發展起了獼猴桃產業。
“對于返鄉農民工,我們采取結對培養的方式制定培養方案。”丹棱縣委組織部工作人員介紹,該縣按照“一人一策、一人一檔”原則,量身定制跟蹤培養方案,安排1名鄉鎮干部和1名村“兩委”班子成員對接,引導農民工領辦集體經濟、創辦實體項目、發展特色產業。
同時,丹棱縣還將符合條件的有返鄉發展意愿的農民工納入村級后備力量培養。截至目前,已確定63名農民工后備力量,并采取每名村級后備力量落實1名鄉鎮領導班子成員、村第一書記結對幫帶的培養模式,以“導師制”培養助推返鄉農民工進入村(社區)班子,壯大村級力量。
選樹使用 “磁吸”返鄉
在丹棱縣雙橋鎮團林村,有一個大學生(青年)創業基地,是該縣許多返鄉創業青年的“第一站”。談及基地成立初衷,作為資金和技術入股基地建設的董仁志直言,這與他回鄉創業帶動大家共同致富的初心分不開。
“一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是富。”董仁志介紹,他入股創建大學生(青年)創業基地,主動為入駐創業基地的業主提供代管、技術、銷售等全方位服務,是希望返鄉創業者們第一步踩得更穩,為推動家鄉產業發展創造更多活力。
對于像董仁志這樣的返鄉創業帶頭人,丹棱縣采取及時選樹使用的方式,大力從優秀返鄉農民工中培養選拔村“兩委”干部,從優秀村干部、優秀工人農民和服務基層項目人員中錄用鄉鎮機關公務員,并評選表揚在發展產業、鄉村建設、帶領群眾致富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返鄉創業之星”,讓返鄉農民工在家鄉干事創業有奔頭,“磁吸”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參與家鄉建設。
“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在丹棱落地落實,要推進農村產業發展、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這對開展農民工黨建工作提出了切實的現實需要和更高要求。”丹棱縣委組織部副部長、黨建(聯)辦主任賈榮梅說,“丹棱縣以‘三個精準’作為農民工黨建的重點和抓手,著力做到對象精準、對接精準、管理精準,為建設‘五美五有’中國美麗鄉村典范貢獻組織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