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4-14 10:51:53
責任編輯:羅思源
眉山網記者 李幸
緬懷故人,遙寄相思,人們對清明的情懷與感念,讓這個節日深入人心。但你知道嗎?4月4日這天,還有一個與清明節(4月5日)“并蒂而生”的節日——寒食節。
禁煙火、吃寒食,寒食節這個見證古代農耕文明的重要節日自民國后就越來越不被人們重視。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教授張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可能與社會轉型和社會結構有關。民俗學教授、巴蜀學者袁庭棟則認為,這也與人們的生活習慣相關。
寒食節 漢族唯一以飲食習俗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后第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關于寒食節之意,唐代詩人孟云卿的《寒食》或能展現:“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說的是古代文人渴望入仕但缺少機會,最后在失望之際選擇如介子推一樣歸隱,而歸隱正好展示古代文人的氣節。寒食因子推而來,這正與文人百姓“窮則獨善其身”的氣節吻合,所以在古代,過寒食節的大多也只是平民百姓,士大夫官員對此鮮少問津。
如今,寒食節雖然被越來越少地提及,但我國許多地方還保留了寒食的各種傳統,江浙、福建地區在寒食之際會吃“青團”、“清明馃”等食物。在眉山等地,有的人則要吃“清明粑粑”,這種食物用糯米、大米和清明草做成,看起來嫩綠清脆,吃起來軟糯清香。
被冷淡 只吃冷食與人們的生活習慣相悖
歷史上,寒食節延續了兩千年左右,民國過后,寒食節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教授張勇認為,這或許與中國社會轉型和社會結構有關,“隨著我國社會逐漸由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寒食節作為農耕文明的代表,逐漸被人們忽視,只有進行農耕之人或許對它還留有印象。”
民俗學教授、巴蜀學者袁庭棟則認為,從明清以后,人們就不過寒食節了,因為寒食節不準燒火煮飯,只能吃冷食,這與人們的生活習慣相悖,人們不愿意就只吃冷冰冰的食物。
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后第105日,時間上與清明節相近,但寒食節并沒有沾清明節的光,被人們順帶想起。張勇認為,中國是一個以家族為中心的社會結構,家族中重視長幼尊卑,這種結構長期以來根深蒂固,至今未變。而清明節正是與中國的社會結構存在緊密聯系,清明期間,家家戶戶祭祀掃墓,緬懷先人,這正是中國社會結構的一種體現。寒食節對此卻沒有體現,因此很難被人記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