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4-03-15 14:39:24
責任編輯:雷堯
近年來,青神縣按照“四變促三效”模式,強化農村水網建設,有效改善農田水利灌溉效能效率,有效疏通田間“毛細血管”,打通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做到了加快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什么是“四變促三效”?一起來看看。
在青竹街道程家嘴村,新改造的農業灌溉“大動脈”——鴻化堰南干渠已于3月4日完成。
南干渠整治工程是鴻化堰灌區2023—2025年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實施后,鴻化堰灌區取水量約為420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將達到5.7萬畝,其中改善灌面5.05萬畝,新增灌面0.65萬畝。
同時,在白果鄉官廳水庫壇罐窯村溝渠段,工作人員正手持鐵錘、鐵鍬等工具,分工協作,砍樹枝、割雜草、清淤泥,全力對渠道內的雜物和渠道兩旁的雜草雜樹進行逐一清除。
“此次修溝清淤工作計劃于本周內完工,從而保證官廳水庫灌區1000余畝育秧用水需求,讓春灌不停水。”官廳水庫服務站副站長黃友洪介紹。
今春,復興水庫、青龍水庫、官廳水庫等灌區干支渠維修養護工作共計完成142公里,涉及灌面5萬畝。在青神,間歇供水變長年供水,日益增密的水網讓農業用水流得暢,讓豐收水潤澤田疇沃野。
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既要建大動脈,又要暢通末梢。
高臺鎮百家池村是青神晚熟柑橘核心產區,現有優質果園近5000畝。過去這個地方,一直是利用溝渠引流灌溉。
百家池村5000畝果園隨時都能“喝”上水。
“我承包的50畝地,過去靠小水渠來灌溉,用水高峰或者天干的時候,很多地澆不上水,最困難的一年,果園減產超過10%。”百家池村種植大戶劉學明介紹,溝渠引流灌溉費時費力不說,成本也很高,每立方米水的運費、維護費加在一起超過10元,按每畝地澆灌一次需要12立方米水計算,僅此一項,果農在每畝地上的用水費用就超過120元。
遍布田間的水網“毛細血管”。
近年來,青神縣大力推廣“變溝渠引流為管道引流”模式,2023年,百家池村啟動溝渠引流改造工程,建成10公里管道,管道成本從傳統溝渠造價150元/米降至50元/米,且輸送過程中水滲漏和蒸發大大減少,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
截至目前,青神縣共計建成輸水管道435余公里,覆蓋13余萬畝土地。
有了密布的管網,再配合新建在山上的16口蓄水池,百家池村的水流可以一直延伸到更遠更高的土地。
百家池村黨委書記劉如祥介紹,百家池村的果樹多分布在地勢較高的丘陵區,只靠山下的蓄水池引流,遠遠不夠。把蓄水池建在山上,再通過管道連接,形成供水網絡,這樣一來,就能確保所有的田塊都能“喝飽”水。
建在山上的蓄水池。
“下一步,我們將再新建10口蓄水池,并探索智慧化精準灌溉,進一步降低群眾使用水的成本。”劉如祥表示。
春風十里茶飄香,又是一年采茶忙。在西龍鎮萬溝村的茶園里,茶農們趁著大好春光,背著茶簍穿行在茶壟間,雙手輕輕一捻,采摘下早春第一“鮮”——春茶,勾勒出一幅春日采茶的豐收圖景。
據了解,春茶發芽率對水分要求高,西龍鎮的茶園大多為丘陵地貌,土壤水分不足制約著茶葉的產量和品質。以往,茶農們采用的是傳統抽水灌溉,很耗費時間和人工。村民李繼剛就有這樣的煩惱:“以前澆水施肥需要請周邊的村民來幫忙,成本高不說,有時幾天也澆不完整片茶園?!?/p>
萬溝村通過在茶園里安裝上“水肥一體化”噴灌系統,將肥料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通過噴頭噴灑到茶樹的葉面上,不僅能夠省時、省工、省肥、節水,還能提高茶葉品質,大大提高畝產效益。
李繼剛去年裝上了噴灌系統,非常方便,早上把“水龍頭”一開,就可以去忙別的事。據他介紹,現在每畝能增收上千元,李繼剛承包有120畝茶園,這樣一算賬,一年僅茶葉收入就能增收10余萬元。
“四變”帶來的是“三效”:建設成本降低了,管護更加長效了,種植結構優化,而農民的豐收底氣也就更足了。
來源丨甄植林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古良駒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網站支持IPv6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028—38166899 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28—38166899 舉報郵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