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2-11-07 07:59:08
責任編輯:衛琳霞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相關決策部署,10月26日,中國共產黨仁壽縣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中共仁壽縣委關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丘區示范區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
該《決定》指出,未來,仁壽縣將以做強“一核”引領、做實“三帶”支撐、做大“四基地”試點的總體布局,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丘區示范區。其中,“一核”即以珠嘉鎮縣糧油現代農業園區為核心,將青崗鄉、方家鎮全域納入,新建萬畝稻麥水旱輪作園區,打造“天府糧倉”丘區示范區核心區。
“‘天府糧倉’建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壓艙石’,也是破解農村發展瓶頸的‘金鑰匙’,更是推動農業鄉鎮發展的‘加速器’。”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方家鎮黨委書記邱華文談了自己對“天府糧倉”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并表示作為仁壽縣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丘區示范區核心區的方家鎮,正用實際行動讓昔日“魚椒之鄉”變身“天府糧倉”。
10月20日,記者來到位于方家鎮東岳村3組的一處山丘上,放眼望去是一片收完玉米的沃土和一行行即將收獲的大豆。
“以前這一片種的都是青花椒,由于價格波動太大、市場需求量飽和、采摘人工費用高等因素,這些年種植青花椒的群眾普遍虧損。年初國家發出糧食增產擴面的號召,痛定思痛之后,我們在今年5月開始啟動退經還糧工作,把花椒園改造為糧田。”該村黨總支副書記吳霞告訴記者,村集體承包的500畝騰退土地在種植玉米的第一季就獲得了豐收,“不僅糧食收入穩定有保障,村民也不用為賣不出去花椒而焦頭爛額了?!?/p>
本世紀初,作為仁壽縣產業結構調整的“急先鋒”,方家鎮在該縣率先鋪開青花椒種植,高峰時這里有多達萬畝的青花椒,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作出了貢獻。但由于種植之外的不確定性因素,當地青花椒已成為群眾丟之可惜、種之無益的“雞肋”。
隨著國家對種植糧食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退經還糧、退園還耕成為新方向?!敖衲?,方家鎮以東岳村、哨樓村為核心,計劃騰退5000畝低質低效的花椒林重新種植玉米、小麥和大豆等糧油作物。目前,全鎮已完成4800畝騰退工作,同時整治撂荒地738畝,僅今年大春季就新增糧食產量1500噸?!狈郊益傛傞L宋偉說。
與此同時,方家鎮針對全鎮4000畝二臺土以上的土地,還采用宜糧則糧、宜果則果的糧經互動方式,努力實現糧經復合穩增收,因地制宜謀發展。
“方家鎮在騰退過程中并不是一刀切,那些長勢好、產出高、采摘成本較低的花椒林都選擇了保留,以待市場回暖。這不但是勇于扛起糧食安全重擔的體現,也是尊重客觀規律的科學舉措?!比蕢劭h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方家鎮今年的退經還糧面積幾乎占全縣總騰退面積的一半,雖然騰退時間緊、任務重,但方家鎮有條不紊出色完成了一系列工作,和當年經濟結構調整一樣,又在全縣農業鄉鎮中樹立起了標桿。
據悉,方家鎮共有耕地2.6萬畝,其中1.9萬畝適宜種植糧食。未來幾年,全域納入新建的萬畝稻麥水旱輪作園區的方家鎮,將以水池村3000畝高標準農田為核心,建設糧食生產樣板區,區域內再構建“農耕體驗區、高標準種糧區、新品種推廣區、生態種植區、糧食加工區”五大板塊,以核心區為支點帶動其他區域共同發展。
“散打”變“合擊” 龍頭引領集約發展增效益
當記者登上方家鎮水池村鳳凰山山頂平臺,山下3000畝平整的糧田盡收眼底,在以丘陵地形為主的仁壽縣,這樣的景觀實屬罕見。
“我來給你們算一筆賬:我家四口人3畝地,以前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勞作收入不超過2萬元,還得把全家四口人全部拴在土地上。去年我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統一管理,我在里面務工,一年收入就有2萬元,還能解放兩個勞動力就近務工賺錢,家庭經濟狀況一下就好轉了?!闭谔镩g勞作的村民潘文均趁著休息的間隙給記者講起了村子里近年來的新變化,其中一項就是農民也可以領工資了。
水池村是方家鎮糧食生產的核心區,其3000畝高標準農田有2000多畝都是由當地的騰贏量農業專業合作社打造。該合作社在仁壽共流轉土地6000余畝用于種植糧食。
正是有了騰贏量合作社這樣的龍頭,曾經各自為戰的小農經濟模式徹底被打破,一方面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大量人口進城,促進城鎮化進程;另一方面,由專業合作社集約管理的土地不但不會虧待曾經的主人,還能激發出新的能量。
“我們在月底用無人機播撒小麥種子,水池村這一片2000多畝土地在10天內播種完,這是以前散戶種植時不敢想象的事情?!彬v贏量合作社負責人范琨說,在水池村,能長期提供20到200個不等的就業崗位,群眾土地流轉收入加上務工收入是以前純務農時期的三至五倍。
在方家鎮,像騰贏量合作社這樣的種糧大戶并不是個例。近年來,該鎮通過整合土地資源,引進了一批有情懷、有實力、有技術的工商企業家前去進行高質量“務農”,培養了一批糧食生產的“領頭雁”,他們帶來的不光有先進的農機設備,還有實用高效的管理技術和先進農業思維,這對培養一批本地職業農民意義重大。
龍頭合作社的發展還不斷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近年來,方家鎮8村、2社區集體經濟開始騰飛,這些村、社區或成立集體經濟公司參與管理,或單獨經營幾十到數百畝不等的土地,或借助財政資金的“雞”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等,并以此為股本金入股相關企業或項目,孵化出更多集體經濟的“蛋”。預計到今年底,方家鎮所有村、社區集體經濟年收入都將突破10萬元,哨樓村有望成為全縣屈指可數的年百萬集體經濟收入村。同時,方家鎮政府還與仁壽農商銀行建立長效合作機制,進行綜合授信6億元,惠及6000余戶,用于支持產業發展、自主創業等。6個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惠集貸”貸款1140萬元啟動產業發展。
農田變景區 沃野千里阡陌縱橫美如畫
深秋時節,穿行于方家鎮田間地頭仿佛置身畫中:鎮、村、社區環線環環相扣,龍水河蜿蜒貫穿全鎮,綠的藤蔓、棕的秸稈、紫的土壤點綴得多姿多彩的數千畝糧田,在河流兩旁鋪開;一路向東,沿著嶄新的彩色游步道,便來到“曲水留香”景區,小橋流水人家襯托出另一種充滿生機的景象,櫻花樹、桃樹等十余種觀賞花木靜靜地蓄力,等待來年盛放,這里的靜謐和愜意,讓人仿佛進入一處“世外桃源”……
“方家鎮在保障糧食安全,打造‘天府糧倉’丘區示范區核心區中,注重一三產融合發展,把農民的‘糧袋子’和‘錢袋子’一起抓?!痹撴偡止苻r業的副鎮長蘇世軍說。
今年9月以來,方家鎮以水池村為試點,將村民的房屋統一風格粉刷一新,目前已經有200余棟房屋完成粉刷,這些房屋成為阡陌縱橫沃野中一道靚麗風景線。
當得知政府下一步致力于把糧區變為景區、大力開展農旅融合發展時,遠在外省經商多年的當地村民潘學軍毅然決定返鄉二次創業,助力家鄉鄉村振興。
“在外面打拼多年了,小有成就,得益于家鄉優美的環境和農旅融合發展成果,我準備返鄉創業,以自家老房為起點,發展民宿產業,爭取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潘學軍說。
據悉,方家鎮目前正聚焦“三變”,以打造“天府糧倉”丘區示范區核心區為契機,促進農旅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糧食種植的附加值。
“所謂‘三變’,即將糧區變景區、農副產品變旅游產品、單極發展變融合發展?!鼻袢A文說,方家鎮在保證糧食核心區種糧面積不減的前提下,積極探索“耕地種糧、道路健身、邊坡造景、空地娛樂、農房找錢”的新模式,按照景區的基礎設施標準,推進糧區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糧區農房風貌統一和人居環境整治,把糧區打造成讓來者留戀、居者自豪、聞者向往的新景點。
同時,方家鎮按照生態、有機的標準,著力提升本地農副產品的品質,并深度聯結鎮域內已經成熟的“曲水留香”景區與糧食產區,孵化一三產業發展新區域,使景區與糧區相互聯系、相互推進、一體發展,讓“天府糧倉”基地成為網紅打卡地,助推鄉村振興。
來源丨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姚永亮 羅俊涵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