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6-15 12:08:42
責任編輯:任楓楓
綠水青山,魅力鄉村。
“看著村民家中的污水流進池子,清水流出,家鄉的水溝支渠逐步變干凈,河道異味逐步消失,環境一天天變好,很有成就感!”最近,青神縣高臺鄉百家池村黨支部書記劉如祥心情很好。因為幾天前,該縣生態環境局對村里新建的污水處理池出水口水質檢測的結果顯示,經過污水處理池處理后的生活污水水質達到一級B標,符合直接排放要求。
其實,關于如何有效治理村民生活污水,多年來,劉如祥一直沒有找到科學的方法。
前些年,雖然劉如祥和其他村兩委干部不停地奔走在村里各個點,忙于對污水堵漏,但花了許多精力不說,卻費力不討好,治理效率和群眾參與度都不盡人意。“歸根結底,就是沒有從源頭治理。”劉如祥介紹,為打通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最后一公里”,今年以來,百家池村在縣級部門、鄉鎮大力支持下,率先試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
試點工作啟動后,百家池村把統一群眾思想擺在了首位。
一方面,該村村組干部和黨員代表通過深入學習相關文件以及考察學習先進污水治理經驗等方式,深化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重要意義、工作內容的認識和把握,達到統一思想、形成共識、積極參與的目的。另一方面,該村召開人居環境整治宣傳動員會、懸掛張貼標語、自制發放倡議書;縣級相關部門,鄉鎮、村社黨員干部也深入該村農戶家里點對點,面對面地聽取村民的意見,了解他們的困難和疑慮。
“只有讓村民樹立主人翁的立場,才能讓大家心甘情愿地積極參與。”劉如祥說,對于有的群眾認為在村里生活這么些年,臟不臟亂不亂已經習慣成自然的思想,入戶的黨員干部從生活水平提高和群眾對幸福指數需求到破除舊陋習、追求新風尚等方面耐心地開導;對于有的群眾認為這是政府的事情的依賴思想,走訪的干部便從主人翁的角度做村民工作,讓村民樹立起家鄉集體榮譽感、自豪感,變別人的事為村民自己的事情。
如今,百家池村已建成4個污水處理池,解決了24戶農戶的生活污水處理。其中,一個20戶共用的聯戶池,一個2戶共用的聯戶池,單戶使用池2個。而這只是個開始。按照計劃,百家池村將修建約150個污水處理池,以處理全村908戶村民的生活污水排放問題。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共謀、共建、共管的思路持續開展污水治理工作,繼續推進污水處理池建設,并且將在進一步改造完善管網設施的基礎上,開展提標改造,不斷提升污水處理池出水水質,推進水環境持續改善。”劉如祥說。
眉山網記者 王麗 文/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