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7-05 10:30:06
責任編輯:羅思源
眉山網記者 梁昊 馬詩雨 文/圖
6月28日,在彭山區黃豐鎮豐華村,漫山遍野的柑橘園碩果累累,村民們忙活著,把黃澄澄的果子從樹枝上摘下,塞進編織袋里,又將一袋袋橙子扎捆打包,扛到前來收購柑橘的貨車旁……
近年來,該鎮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聚集發展力量,不斷加快農旅產業建設,有效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生活越來越幸福。
摘好的柑橘將被一筐筐送往外地。
不斷探索
因地制宜發展柑橘產業
“今年夏橙收成不錯,價格也好,看來這一年沒白忙活!”該村村民徐夢芬一邊摘果子一邊高興地告訴記者,今年夏橙價格水漲船高,批發價就已經達到了7.1元一斤,等進入市場,至少能賣10元一斤。在豐華村,像徐夢芬一樣種植柑橘的農戶有600多戶,共種植了6860畝柑橘。柑橘已成為豐華村人致富奔康的“香餑餑”。
以前,該村群眾的主業是種植水稻,但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影響,種植水稻并不能讓百姓富足,當地村干部又帶領大家探索另一條種植之路,將種植重心從糧食作物調整到經濟作物。
1972年,豐華村首次從成都龍泉驛引進了一批美國茯苓夏橙,隨后又引進了蜜橘,該村也因此成為彭山柑橘種植的發源地。
然而,村里的決定卻引起了村民的不滿。“我們祖祖輩輩都習慣了種植糧食,突然間要改種柑橘,大家都難以接受,對柑橘種植既沒有概念,更沒有信心。”徐夢芬說,在當時,大家都認為,“種柑橘不如種紅苕,紅苕賣不完起碼還可以喂豬,柑橘賣不完豬都沒法吃”。
村民的畏難情緒影響了種植積極性,發展柑橘的“星星之火”尚未燎原便已熄滅。
村民正在摘夏橙。
1980年,推行包產到戶的政策春風吹到了豐華村。不到30歲的村民羅明均為了向村民證明柑橘產業的發展前景,開始嘗試改種柑橘,沒日沒夜地“泡”在果園里忙乎,來年豐收,讓羅明均嘗到了改種的甜頭。隨后,看到了希望的村民紛紛效仿羅明均,改種柑橘。
隨著試種接連成功、銷路逐漸打開,村民們發現,種植柑橘收入更高,便不斷擴大種植面積。
選擇種植柑橘,還有一個考量。一株柑橘樹壽命通常在120年左右,除了枝葉、根系更新外,果樹管理幾乎不費力。發展周期長、經濟效益高、管理簡單,柑橘逐漸成為豐華村發展的主導產業。
如今,羅明均已經56歲,已成為彭山有名的致富能手,同時也是村里柑橘產業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適時調整
構建柑橘產業新格局
然而,在產業發展的道路上,豐華村并非一帆風順,經歷了兩次“命運起伏”。第一次,是柑橘與其他水果的“外部角力”;第二次,則是柑橘品種選擇的“內部較量”。
“其實,剛開始從糧食作物改種為經濟作物時,我們種植的都是葡萄、櫻桃、獼猴桃等落葉水果。”羅明均告訴記者,然而由于豐華村地處丘陵地區,且受水源、土質、地理環境等客觀條件限制,種植的水果無法豐產,形不成規模效應。于是,村委會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將經濟作物種植重心從落葉水果轉向了發展柑橘產業。
20世紀90年代初,豐華村在地方政府“一村一品”的號召下,努力研發柑橘種植技術,讓該村成為彭山第一個達到奔小康水平的村。
好景不長,隨著柑橘種植戶的激增,加之品種限制,豐華柑橘價格很快又跌入了低谷。“比如,有段時間里,村里許多農戶一窩蜂地種壽柑,剛開始賣得很好,還曾出口到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但后來因為壽柑品質較差,村民們便逐步淘汰了這個品種,改種喬柑等品種。”羅明均說,為了適應市場變化,2009年,村里成立了彭山區黃豐鎮果品協會和彭山雙豐果業專業合作社兩個合作社,不僅無償向群眾提供農技培訓、科學施肥等課程,還組織大伙到中國農科院、重慶柑橘研究所去學習先進經驗,不斷改良品種,優化種植結構,進行產業升級轉型。
最終,豐華柑橘品種由單一結構變成了多元結構,形成了以愛媛、春見、不知火、清見等品種為主,輔以種植一些不成規模的李子、桃子等水果,許多柑橘品種還走到了全國前列。
與此同時,該村依托兩個合作社組建了包裝隊、采摘隊、營銷隊,為種植戶提供采摘、清洗、套袋、包裝及銷售推廣等一條龍服務;通過舉辦“橘花節”帶動會節經濟和鄉村旅游,以節促銷。此外,豐華村還建立了村干部聯系、幫扶困難群眾機制,近4年來,黨員服務隊、技術服務隊等無償幫助困難群眾品改柑橘達到500多畝。
從解決溫飽到奔康致富領頭羊,豐華村吸引了來自東北、云南、樂山等省內外人士前來參觀學習,豐華柑橘也銷售到了上海、安徽等20多個川外省市,遠銷到俄羅斯和東南亞等海外國家、地區,逐漸成為柑橘行業發展標桿。
自發修路
大力打通柑橘銷路
當天,在豐華村4組,一臺挖掘機在忙碌地翻運著泥土,來回平整路面。這是該村一條500米長的村道,連接4組通往外界的道路,影響著周圍農戶的柑橘銷路。
“以前這條路很窄、很爛,車輛根本進不來,只能過人。周圍采摘下來的柑橘,全靠人工擔運才能往外運輸。”如今,任該村村支書的羅明均說,這條路修通后,將有效節省人力成本。
據了解,在豐華村,像這樣為暢通柑橘產業路而新建或擴建的村道共有14.05公里,目前,該村1組5公里長的村道已完成修建。修路的費用,與往常來自財政撥款不同,全部來自于村集體收入,村集體收入則來自于集體果園。
豐華村正在修路。
跟許多村向外流轉土地不同,豐華村幾乎很少有外人來承包土地。村民蔣路珍說,“我們村的人自己都搶著包地來種,哪有土地包給外人嘛,還有很多人去周邊、甚至外地種植柑橘。”
豐華村是該鎮為數不多擁有集體果園的村之一。為了使村集體經濟收入得到保障,豐華村保留了百余畝土地作為村集體果園,每個村民都是集體股員。有想要承包土地的村民,必須參與競標來承包。如此,既保障了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來源,又使村里土地使用得到有效管理。
迄今為止,豐華村的柑橘種植歷史已有46年,目前種植面積達6860畝,全村柑橘產業人均年收入達4.2萬元,較前一年人均純收入增加3000—5000元。如今,豐華村產業興旺,環境宜人,一年四季皆有鮮果上市,成為遠近聞名的“柑橘之鄉”。豐華村也從一個經濟薄弱村躋身全市“經濟百強村”,并先后被評為“四川省百強最美鄉村”“四川省四好村”“四川省十佳產業興旺村”。
新中國成立70年來,豐華村農業農村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柑橘業的發展,激活了豐華村“三農”一池春水,利益覆蓋著豐華村的每一個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