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7-02 11:00:02
責任編輯:羅思源
眉山網記者 孟飛
6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和“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名單公布,其中,彭山區農業農村局榮獲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據了解,該局是我市唯一獲得該榮譽的部門。
近年來,彭山區堅定不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住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的機遇,承擔8項國家級、4項省級改革試驗任務,著力打造“六有”新鄉村,實現了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的目標,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超過9%,群眾滿意度、獲得感顯著提高。
抓發展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黃豐鎮種植柑橘有近50年歷史,春見、清見、不知火、夏橙等暢銷省內外。觀音鎮每年舉辦的“葡萄節”總會吸引國內外成千上萬游客前來。義和鄉通過發展獼猴桃產業不僅帶動眾多農戶脫貧致富,而且為彭山又打響了一張響亮的“農業名片”。
這些成績的背后是彭山發展現代農業的縮影。近年來,彭山區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連續出臺激勵扶持特色產業發展政策,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精品葡萄、優質柑橘、紅心獼猴桃等12萬畝優質產業基地,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600多個。健全服務體體系,投入補貼資金1500余萬元,服務農業生產10萬余畝,組建家庭農場聯盟抱團發展,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農業綜合效益。
延伸產業鏈,建成農產品冷鏈規模基地3個,育苗基地4個,農產品初加工企業9個,大型農產品集配中心1個,加快發展“農業+加工”“農業+旅游”“農業+電商”等新業態,推動多種業態相互融合、多元發展。建成一套適合彭山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統、操作機制和農產品“農田到餐桌”的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網絡。獲得國家地理標識認證產品1個,綠色食品認證5項,農產品行業金獎13項。
抓創新
打造農業農村改革“彭山樣板”
當前農村土地流轉面臨的三個難題是農民怕業主“跑路”、業主怕農民“難纏”、政府怕無限“兜底”。彭山區在深化農村改革中創新探索出“四步機制”使得“三難”迎刃而解。目前,該區通過“四步機制”,解決用地的適度規?;瘑栴},形成了70%的現代農業與30%的小農經濟有機結合的發展模式,帶動16萬農戶增收。該經驗現已寫入全國人大修改《土地承包法》意見。
支持“三農”發展必須靠“真金白銀”。為此,彭山區在用“四步機制”有效破解土地流轉現實難題的基礎上,還通過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有效激活土地,破解“抵押貸款難”,解決好錢從哪里來的問題。目前,全區累計發放“兩權”抵押貸款1660筆、8.08億元。農村“兩權”抵押貸款的“彭山模式”被人民銀行成都分行列為全省“樣板”。
另外,大力開展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盤活集體“存量”資源,升值集體“增量”資產,全面消除“空殼村”現象,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平均增長30%。盤活閑置宅基地,借助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試點契機,利用空閑安置房、農房,按照鄉村旅游配置,增加農戶收入。三年來,“彭山經驗”在省級以上會議作農業農村改革經驗交流20余次,打響了彭山“三農”金字招牌。
抓改善
補齊農村人居環境脫貧“短板”
脫貧攻堅是“三農”工作中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彭山區嚴格按照“兩不愁、三保障”要求,把22個扶貧專項作為首要抓手,全面落實教育、醫療、就業、低保等政策措施。該區于2016年底實現全區全面脫貧。如今,該區正按照脫貧攻堅標準和目標,不斷提升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民要富,村要美。彭山區在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中,按照讓群眾看得到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因地制宜制定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全面推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處理、廁所革命等“三大革命”,農村生活垃圾收集全覆蓋,新建鄉鎮污水處理廠(站)11座、農村居民聚居區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達到31個。
創建省級“四好村”36個,果園村榮獲四川省百強名村,豐華村被評為“四川十佳產業興旺村”。嚴格堅持執行“一律不再新建養殖場、禁養區規模養殖場一律關停、限養區畜禽養殖場一律整治到位”三個原則,創新開展農業投入品固體廢棄物回收處置機制,2018年化肥使用量下降5%,農藥使用量下降5.4%。境內小流域水質劣V類轉變為IV類水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