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5-13 16:24:13
責任編輯:任楓楓
眉山網記者 王莉 文/圖
在孩子眼里,她是令人尊敬的媽媽;在先生眼里,她是賢惠可人的妻子;在學生眼里,她是認真負責的老師;在貧困兒童眼里,她就是他們的“愛心媽媽”。
她,就是彭山區彭溪小學教師、彭山區未成年人心理成長指導中心首批志愿者之一的袁宏。
“愛心媽媽”袁宏走上公益路,已經是第十五個年頭了。
成立學校愛心基金、開展“家訪萬人行”活動、組織師生為重病兒童捐款、投入彭山區未成年人心理輔導工作......從2004年以來,袁宏將全部的愛傾注在孩子身上,用一件件樸實無華的小事履行著“愛心媽媽”的責任。“教師是愛的化身,唯有自己不斷培育愛的基因,增強自己傳播愛的技能,才能演繹出教師作為愛心使者的精彩篇章!”她堅信。
主動支教 鄉村支教播撒大愛
2007年,37歲的袁宏為了響應省教育廳十年支教計劃,主動申請到四川省涼山州會理縣支教。這是一所離縣城100多公里的倉田中心小學,在她的班上大部分學生都是留守兒童。
有一些家庭條件較差的孩子,性格內向,寡言少語,不夠自信,缺乏安全感和關愛,這是很多農村留守兒童都面臨的共性問題,而這引起了袁宏的格外注意,也花費了更多心血。在她的班上有一名男生父母離異,小男孩由奶奶帶大,奶奶文化水平有限,又要下田干活,沒有時間關心他。這名缺乏關心的孩子非常調皮,“一開始,我也很費解,覺得這孩子怎么這么不省心呢。后來家訪了解到情況,就試著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他,用另外一種方式和他相處。”后來,這名男生變化很大,還經常在她面前撒嬌。這也是讓袁宏感到非常驕傲的地方,她知道,自己的付出換來了回報。
“我們到這里來就是給他們埋下一顆種子,要相信,這個世界上所有美好的東西,有一天它一定是會生根發芽的。”
費盡心思 奔走在資助貧困兒童“第一線”
“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公益工作,幫助這些孩子,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袁宏抓緊每分每秒,把心思用在如何資助留守兒童和貧困學生上。
每學年,她都會對留守兒童和貧困學生進行摸底排查,設計新的統計表,為他們建立新檔案,組織成立了學校愛心基金,并從校外多途徑爭取愛心資金。
在“萬向心,浙川行”活動中,袁宏總是負責助學款打卡(每生每年2000元),這么多年過去了,無一出錯;她總是不辭辛勞把工作做細致,準確管理資助物資,無論風里來,還是雨里去,她從不抱怨。
與此同時,袁宏鼓勵學生們將拾金不昧積攢的錢,每學期歸置一次。所有經費由專人負責管理,及時在教職工大會上給全體老師公布;并專款專用,資助貧困學生。不僅如此,她還倡導留守兒童、貧困學生“吃好一頓飯,穿好一件衣,讀好一本書”,聯系本地商會為留守兒童和貧困學生獻愛心、助學習;開展送溫暖活動,尤其是脫貧攻堅暖冬公益行動,為留守兒童和貧困學生送去別樣的溫暖。
熱心公益 樂做志愿者傳播和諧聲
除了盡心盡力關愛貧困兒童,袁宏更注重引領孩子們感恩他人,感恩社會。“有一次,有位同學身患重病,急需高額醫療費,孩子們還自發地為重病同學捐款。”回憶起學生家長激動地臉龐,袁宏很欣慰,“我一個人的正能量只能溫暖一個角落,若干人的正能量就像一個小太陽。貧困孩子們在逆境中也能樂于助人,這正是我堅持公益的動力。”
帶領留守兒童和貧困學生參加夏令營活動、參加藝術人才大賽,為留守兒童和貧困學生報名參加“少兒金話筒”、“眉山故事少年說”......袁宏關注社會活動,把關愛留守兒童和貧困學生作為自己的常態專項工作,為他們管理資助物資,還定期聯系大學生志愿者為留守兒童和貧困學生開展積極健康的活動。工作之余,她還經常帶領孩子們到敬老院開展送溫暖活動、區醫院健康指導活動、拒絕合成毒品活動、城管叔叔指導垃圾分類活動、安全演練活動等,幫孩子們融入社會。
作為彭山區第一批心理健康培訓教師,也是彭山區第一批選入未成年人輔導中心的輔導老師,袁宏把第一批留守兒童和貧困學生帶進了未成年人輔導中心,把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放大分析與治療。孩子們都樂于向她傾吐心里話,在春風細雨般的交談中,孩子們總能滿載笑容而歸。“每當聽到孩子們喊我‘袁媽媽’,看到他們天真爛漫的笑臉,我就覺得很滿足。”袁宏說。“一生育人,育人一生”是她的心愿,“現在我被這么多孩子深深愛著,每一天都幸福。未來,我還要繼續堅持在公益路上,給更多的孩子帶去溫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