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12-06 09:58:34
責任編輯:雷堯
400度高溫的銅(鐵)筆在0.01毫米厚的紙上“行走”——
“鐵筆”生花繪丹青 東坡火繪有傳人
趙啟明一有空就會到工作室研究火繪技藝。
趙啟明火繪作品《千載詩書》。
眉山網記者 劉娟 文/圖
當薄薄的宣紙與400度高溫的銅(鐵)筆在一起,會發生怎樣的反應?一般人的回答肯定是“燃燒”。然而,在東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火繪藝術第四代傳承人趙啟明手中,這兩樣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僅不會燃燒,反而成就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繪畫。
11月20日,我市發布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和第三、四、五、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東坡區“火繪藝術”入選第七批市級非遺。對此,趙啟明欣喜地說,火繪藝術能成為市級非遺,他非常開心。“我一定會繼續守望、傳承、創新,讓火繪藝術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神奇技藝
火繪的前世今生
火繪源于西漢,盛于東漢的中國傳統技藝。據說,火繪的產生,是為了遮擋家具的樹節和樹瘤等瑕疵,后來才發展為火繪藝術。
傳統火繪通常是在木板、竹子等上面烙制花、鳥、魚、蟲等圖案。東坡火繪不僅可以用銅(鐵)筆在木、竹制品上繪制圖畫,而且可以在0.01毫米的紙上繪畫,并且這種燒紅的銅(鐵)筆,最高溫度可以達到400℃。
據有關資料記載,東坡火繪藝術起源于150多年前。“我的高祖趙光清是家具匠人,1866年(清同治五年),他在為鄉鄰制作家具時,自制鐵筆并用火燒紅,在家具上繪制花、鳥、草、蟲等圖案,然后用桐油熬制成漆罩面,深受大家喜愛,他也以此技藝在眉州王家場(今東坡區永壽鎮)和仁壽縣龍正一帶謀生。”趙啟明介紹說。
1887年,趙光清傳藝給兒子趙家松。1911年,趙家松把收集的常用火繪圖案和火繪實踐經驗記錄下來并裝訂成書,書面貼簽《火繪圖集》,1940年正式傳與其子趙國成。
趙國成繼承其父的火繪技藝,在眉山金花場開店,至新中國成立后關店,其進入集體商店工作。趙國成1978年重操舊業,在眉山金花場把繼承的祖上店鋪取名為“三山工藝社”,從事雕刻、裝裱字畫、刻版印刷、染紙、制作工藝品等工作,并請時年92歲高齡的雷延富指導改進火繪紙質品的裝裱。
傳承創新
從木板燙畫到紙上火繪
趙啟明作為東坡火繪藝術的第四代傳人,從小父親趙國成就對他嚴格要求,并悉心傳授火繪技藝。
趙啟明說,他家里有四兄弟,不到10歲,父親就要求他們學習國畫、火繪、川劇等技藝。小時候,他玩得最多的就是用烙鐵在木板上燙畫,手經常被燙傷卻樂此不疲。后來,弟兄四人中,只有他把這門技藝傳承下來。“這都是興趣使然。我的主要工作是字畫裝裱,工作之余,就會拿起工具研究火繪。”趙啟明說,直到10多年前,他才開始嘗試用烙鐵在宣紙上作火繪畫。
“2000年,我的火繪木板畫對外出售,顧客反映攜帶不便,我便改在紙上燙畫。”談及火繪創新的原因,趙啟明說,紙上燙畫很有講究,過去雖然看到父親在紙上燙過畫,但父親使用的是5張粘在一起的土紙,比較厚實,而他擅長用宣紙、皮紙、拷貝紙、單張土紙等,最薄的僅有0.01毫米。如果火候掌握不好,很容易將紙燙壞。為此,他燙爛了不少紙。最終通過3年苦練,他終于用“鐵(銅)筆”在薄紙上成功實現繪畫。
“用烙鐵在紙上作畫,關鍵在于把握溫度、速度、力度、角度。要想紙面毫無破損,全憑作畫人對下筆力量和速度的掌控,力量大、速度慢,紙會燒破,力量小、速度快,顏色又會太淺。”趙啟明說。
技藝精湛
火繪藝術登上央視“小春晚”
由于技術精湛,趙啟明的火繪技藝于2019年在被稱為“小春晚”的中央電視臺“東西南北賀新春”節目進行展播。
“有些東西,你喜歡,就會去鉆研。”趙啟明說,他六七歲開始學國畫,現在又將國畫作品轉變成火繪作品。因為喜歡蘇東坡,所以他創作了很多蘇東坡題材的火繪。《千載詩書》《東坡玩硯圖》《東坡寒食詩》《我學蘇東坡》《東坡拜福》……“蘇東坡是千年英雄,是眉山的驕傲,我很喜歡東坡文化,更為能成為他的老鄉而驕傲。”
在前不久舉行的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眉山分會場非遺社區實踐活動中,趙啟明手握烙鐵,在一張宣紙上游走,時而快、時而慢,不一會兒,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繪畫躍然紙上。當天,他還帶著自己歷時半年繪制的《眉州勝景圖》上臺展示。這幅火繪作品長8米、寬1.5米,充分展示了眉山近年來的發展變化。畫中既有蟆頤觀、石埂子水庫、穆家溝水庫、岷東大道、濱江公園、眉山櫻花博覽園等岷東新區的部分景觀,又有三蘇祠、東坡書院、紗縠行、東坡坐像、北門詩碑、蘇軾公園、遠景樓、眉州大道等景觀,氣勢恢宏、內容豐富,讓人震撼。
“《眉州勝景圖》是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而作。”趙啟明說,70年來,眉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創作好《眉州勝景圖》,他多次在岷東新區和眉山城區采風寫生。
如今,趙啟明的火繪作品獲得了眾多殊榮,其中《東坡問道》榮獲第九屆中國竹文化節“眉山風采”民間工藝百家精品展優秀獎;《東坡聽江圖》《東坡讀書圖》入展眉山、甘孜、阿壩三地文化交流工藝品書畫交流聯展;《三蘇圖》被國際美術家聯合會收藏;火繪張大千畫《東坡笠履圖》被西安張文祥美術館收藏;《東坡拜福》《蘇軾牧牛》《東坡醉月》《三蘇出川》《千載詩書》《我學蘇東坡》《念經》《婆媳倆》等作品,深受國內藝術界人士和藏家喜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