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9-23 11:06:22
責任編輯:羅思源
“講述小家故事 見證大國變遷”系列報道之時代記憶
70年交通巨變 “說走就走”成常態
眉山網記者 蹇瑋杰 文/圖
老眉山縣岷江河簡易橋。
寬敞便捷的岷江大橋(岷江一橋)。
9月21日,秋高氣爽天氣晴,眉山東站一輛輛“和諧號”不斷駛入靠站,載滿乘客后又緩緩出發駛向成都,僅僅40分鐘車程就能抵達成都。隨著高鐵的開通,眉山人一大早“趕成都”的時代終結。而放眼新中國成立70年來,整個東坡區交通版圖擴大和充實,國道、高速、高鐵四通八達,群眾出行從“早出晚到”的歲月邁入了“說走就走”的時代。
對于交通的變遷,今年67歲的馬天學體會很深。幾十年來,他一直從事農資買賣,長期跑運輸。“幾十年前,我們從永壽去城里得坐船,或是走浮橋。那時,岷江大橋都還沒修建,公交車也沒有,哪像現在這么方便……”
過去出行全靠走。
正準備開車出門的馬天學。
馬天學是土生土長的東坡人,除去年輕時在外闖蕩的時間,在眉山生活了50多年。20世紀六十年代末,岷江大橋還沒有建造,從永壽到東坡,走路與乘船成了唯一的交通工具。“那個時候坐船過渡口要2分錢,還是那種比較舊的機帆船,木船坐得也比較少,大多數時間還是在走路。”馬天學告訴記者,過去不管是割豬草,還是去撿柴,從永壽進城都需要渡河,而且一走就是大半天,來回就需要一整天,碰上回來晚了沒有渡船,還需要住上一晚才能回家。
在那個交通不發達的年代,自行車是最常用的交通工具,當時的中國也有著“自行車王國”之稱,永久、鳳凰等品牌自行車成了“時尚寵兒”,幾乎人手一輛,馬天學也不例外。“最早的時候,自行車還要憑票才能買,條件允許了以后,我才有了自己的自行車。周末不在城里干活時,我就騎自行車回老家永壽。”馬天學回憶,當時的路還是砂土路,路面也很窄,騎車摔跟頭也是常有的事。每次從城里出發,得騎上兩個多小時才能到家。
岷江大橋建橋前群眾渡江時的擁擠場景。
高鐵的開通拉近了東坡區與外界的距離。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馬天學的記憶里,還沒有城鄉公交的概念。“那個時候哪有什么公交車,汽車站的車子都很少,到城里的車一天只有幾趟,車子小站點又少,道路坑坑洼洼的。甚至因為路太差,一些遠的地方都不通車,到了終點還要走上很久的路才能到家。”馬天學告訴記者,當時村里的路也十分糟糕,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這些年來,通過“四好”農村路建設,馬天學所在的村子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外的砂土路澆筑成了柏油路,村內的黃泥路也全部硬化成了水泥路,不僅道路寬敞了,路邊還種上了綠植。”如今,從東坡城區到馬天學的家,車次較過去增加了近10倍,車程也從一個多小時縮短至30分鐘,站點就設在家門口。“城鄉公交實在是太方便了,現在的車子坐著舒服,路上的風景也很不錯。”
過去渡口乘船。
太和互通立交橋。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東坡交通一直在發展,群眾的出行方式也在不停變遷,從馬天學這樣老一輩東坡人的親身感受中折射出的是當下老百姓滿滿的幸福感。
近年來,東坡區加快推進道路交通建設,以農村公路建設管養為主線,以重大交通建設項目為重點,全力打造良好的交通運輸環境。目前,全區公路通車里程1545.58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5.9公里,國道73.415公里。全區26個鄉鎮、街道全部通油路或水泥路,238個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全區已形成了以遂資眉、簡蒲高速公路為兩橫,成樂高速公路為一縱的高速公路網和國道351線為一橫,國道245線、岷東大道、濱江大道、工業大道為四縱的干線公路網。
東坡道路上處處是風景。
道路通暢,百業興旺。隨著交通條件的日新月異,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便捷高效的公路網絡,為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創造了優質條件,農產品貨暢其流,東坡經濟發展乘勢而上。隨著交通條件的進一步改善,東坡的發展之路必將拓展延伸,越走越寬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