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8-12 09:49:06
責任編輯:雷堯
元寶村新打造的濕地公園,成為村民們茶余飯后的休閑去處。
眉山網記者 王琴 文/圖
東坡區悅興鎮元寶村作為東坡區鄉村旅游的后起之秀,近年來借力節會活動的舉辦,塑造出悅興旅游品牌,豐富全鎮旅游業態,打響知名度,提升美譽度,成為周邊游客鄉村旅游的向往之地。
如今的悅興有著優質的產業和旅游資源,憑借著豐厚的“家底”,今年該村在鄉村發展上全面發力,因地制宜,制定出鄉村振興實施方案,重點在產業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及鄉風文明上下功夫,實現鄉村全域振興。
“四箭”齊發
驅動產業振興
元寶村,位于悅興鎮域以北,幅員面積7.19平方公里。過去的元寶村土地荒廢、產業基礎差,經濟發展滯后,從2012年開始,該村通過栽植櫻花、種植水果、發展水產養殖等方式,大力引進業主,舉辦節會,吸引人氣,成功“逆襲”,逐漸發展成東坡鄉村發展的一顆璀璨明珠。
苗木種植是該村特色產業。7月30日,元寶村6組的村民鄭查斌正在自家的苗木地里除草,她家共種植3畝多苗木,其中櫻花400余株,藍花楹100余株。從2012年開始種植苗木,至今已7年之久,鄭查斌屬于全村苗木種植的首批種植戶,近年來收益連年攀升,今年她家共實現收益2萬余元。
“以前全部種植水稻,因丘陵山區管理麻煩而且水資源缺乏,負擔較重。”鄭查斌說,現在管理輕松,只需要除草施肥藥即可,經濟效益還翻了好幾倍,一棵主干在20余公分的藍花楹價格超過7000元。
據該村村主任陳燕紅介紹,目前全村共有40余戶苗木種植戶,村內苗木因為品質好,市場前景十分好,在全國苗木圈子都比較有名,完全不愁賣,每年村內大量的苗木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同時,眉山周邊在建工地、大型基地、新修小區等也是村內苗木的“下家”,全村苗木經濟產值上千萬元。
同樣忙得熱火朝天的還有元寶村5組的水產養殖戶趙仕國,他正在自家的水產養殖基地內給江團投食。趙仕國已養殖江團超過10年時間,每年養殖面積大概10余畝,相比村內幾十上百畝的養殖戶,雖不大,但收益卻不錯。去年他家收獲江團共2萬余斤,均價10元/斤,產值達到20余萬元,主要銷往成都、重慶、蘭州等地。
據悉,目前,全村共有水產養殖戶共60余戶,實現產值1000余萬元。今年村上正在積極對接一個新項目——魚菜共生項目,投資上千萬元,通過引進新的業態,多元化的模式,讓村內的水產養殖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新名片。此外,該村還借力水果種植和鄉村旅游,“四箭”齊發,驅動鄉村產業振興,為全域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補齊環境短板
提升鄉村“顏值”
感受了該村產業經濟的蓬勃發展,記者當天也來到了該村新打造的濕地公園,放眼望去,滿目皆綠,沿著步道一路前行,流水潺潺,各色景觀盡收眼底,這里已然成為村民們茶余飯后的休閑新去處。濕地公園的打造是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一個縮影,今年村上還重點實施道路綠化美化及景觀節點打造,并鼓勵群眾栽花種草,對道路兩旁進行整治,把普通道路變成鮮花走廊,把雜草叢生變成林盤景觀。
坐落于濕地公園旁的一座重新翻新改造的房屋更引人注目。通俗易懂的墻繪,古樸雅致的院落設計,溫馨而有格調。房屋的主人名叫余澤鮮,風貌改造前,他家的房屋全是土坯房,農具擺放也十分雜亂無序,院落內空落落沒有任何的植被。“現在好了,無論是外飾還是內飾都煥然一新,庭院內還專門打造了綠植景觀,我的家成為了全村翻新改造的模板。”
據陳燕紅介紹,余澤鮮的家,采取村民自籌和政府補貼,在今年6月中旬時,聘請專業設計公司,針對房屋情況與本地風貌實際,量身打造而成。他家是全村首批打造的房屋,接下來還將對村內其余6家房屋進行風貌改造,通過實施房屋、庭院整治,提升全村整體“顏值”。
為了補齊全村人居環境的短板,今年該村全力推進“垃圾革命”,全面推行垃圾“雙分類”“雙包干”“雙評議”“雙掛鉤”機制,提高生活垃圾收集處理水平,同時,開展“污水革命”,重點清撿漂浮垃圾,實施清淤疏浚、生活污水處理,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此外,還在村內進行“廁所革命”,預計到今年底,全面消除旱廁。目前,該村已設置建筑垃圾堆放點和大件垃圾拆卸點各1個,建設公共場所垃圾分類點4個,村級垃圾分包、轉運已全面落實,垃圾分類處置率達到100%。
“以前,我們總羨慕城里人住得干凈,通過人居環境整治,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舒適。”村民王應福坦言,鄉村生活環境改變后,生活也變得更加美好。
培育文明鄉風民風
共建幸福家園
今年該村還重點圍繞“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兩個方面下大力氣,摒棄遺風陋俗,轉變思想觀念,提升個人的文明素養。
據介紹,村內通過定期開展星級文明戶評選,將孝老愛親、誠實守信、遵規守紀、優美庭院等納入評選指標,張榜宣傳示范戶、警示后進戶,組建“紅白理事會”,破除婚喪嫁娶鋪張浪費陋習行為。同時,組織好壩壩兒舞、壩壩兒電影,進一步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與此同時,在村民自治方面,元寶村針對鄉村振興建設新要求,修訂了元寶村《村規明約》,并全面張貼到每家每戶,村民們還自發成立自建委員會,將懂工程建設、懂資金財務的村民納入進來,作為工作監督方,幫群眾算賬、幫群眾監督工程質量,并在全村范圍內實施黨員網格化管理包戶,將全村劃分為28個網格小組,每個小組由1名黨員任網格長,負責上門宣傳政策、調解糾紛、督導環境整治。
“通過著力提升村內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共建幸福美麗家園。”陳燕紅說,未來,該村將通過陣地宣傳、樹立先進典型引領文明新鄉風,提升鄉村發展的內涵,全力將該村打造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