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8-19 15:00:23
責任編輯:雷堯
稻鴨共育,綠色防控。
眉山網記者 王琴 文/圖
東坡區是農業生產大縣,眼下正值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
今年以來,東坡區緊扣“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采用綠色防控模式(優先采取生態調控、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以及科學用藥等環境友好型措施來控制農作物病蟲危害的行為,有效控制病蟲害,減少化學農藥用量),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提高病蟲害防治水平,持續推進農藥減量控害增效工作,保障全區糧食生產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業生產綠色發展和病蟲草害可持續控制。
農業物理防治
實現農藥減量化發展
7月15日,在東坡區綠色糧蔬現代農業園區中試基地內,1500余畝的水稻長勢喜人,放眼望去綠油油一片。現場風一吹過,稻苗婀娜多姿,隨風擺動。在田埂上,一個個橘黃色和白色相間的殺蟲燈和二化螟性誘劑裝置顯得格外顯眼。
“這兩個裝置都是水稻物理防治的有效措施。”東坡區植保植檢站副站長吳芋鋼指著不遠處正在運行的殺蟲燈和二化螟性誘劑裝置說,這兩種裝置分別利用不同的原理來進行病蟲的防治。其中,二化螟性誘劑,通過利用人工合成的昆蟲性信息化合物,誘殺二化螟雄蟲,破壞雌雄交配,減少產卵,降低二化螟密度。而殺蟲燈則在一定范圍內,利用了害蟲的趨光、趨波、趨色的特性,誘殺害蟲成蟲,從而達到有效降低田間蟲口密度,有效控制主要害蟲種群數量的發展。
吳芋鋼隨手查看了一盞正在運作的殺蟲燈,不到兩個月時間,已經誘殺了超過半盒的害蟲成蟲。“這兩個裝置結合運用,效果很不錯,極大地降低了農藥的使用量。”據介紹,從今年5月初開始,這1500余畝的水稻已安裝了二化螟性誘劑裝置1500余套,殺蟲燈30余臺。
除了采取有效的物理防治外,園區還通過選用抗病品種從源頭上減少病蟲害。談話間,記者注意到在這片水稻田里,上百個標明大米品種名稱和來源的指示牌格外醒目。據介紹,這些大米品種是今年2019年全省“稻香杯”大賽的參賽品種,共種植有100畝,品種來自于全國各地,甚至日本大米品種也參與試驗。“通過品比試驗,篩選出抗病性好、品質優的品種,最終淘汰本地抗性差、易感病品種。”
近年來,東坡區大力推進綠色植保,已在泡菜原料基地及岷江現代農業園區安裝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設施,成片建設綠色防控示范區,目前,已在示范區安裝太陽能殺蟲燈120臺、水稻二化螟性誘劑裝置10000套,有效控制農作物病蟲危害,減少農藥使用量,降低農業面源污染,確保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
創新防控模式
稻鴨共育引新潮
當天,記者在園區內種植大戶羅建敏的水稻種植基地內看到,一群白色的鴨子正在稻田內覓食,發出“嘎嘎”聲響。今年該園區創新防控模式,采取稻鴨共育的生物防治模式,有效減少病蟲害。
據介紹,稻鴨共育是預防和控制害蟲、雜草行之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鴨能捕食稻田飛虱、葉蟬、螟蟲,控制雜草,減輕紋枯病等。今年4月中下旬,秧苗移栽返青后,羅建敏在流轉的100畝稻田內,投放了1000只大齡鴨,鴨子白天在稻田活動以害蟲、雜草為食,利于水稻通風透氣,減輕蟲害、病害、草害的發生。
“經過兩個多月時間養殖,鴨子已在7月初開始陸續出欄,目前已經全部預定了。”羅建敏說,稻田里喂養鴨子不僅減少病蟲害,還給他帶來了不錯的經濟效益,這些出欄的鴨平均重量5至6斤不等,因綠色生態肉質好,售價10元/斤,除去成本,他還純賺2萬元,每畝增收200元。7月下旬他將擴大投放規模,投放第二批大齡鴨,預計9月底出欄。
當天,現場園區內植保專業合作社飛手王龍還稻田里進行無人機噴灑農藥作業。“無人機飛防”作業是運用無人直升機的特性和功能為農業生產服務,一天可噴灑農藥面積300至400畝,具有成本低、操作簡單、農藥噴灑覆蓋好等優勢,極大地提高了作業效率,深受種植戶的歡迎。“最主要是‘無人機飛防’不會漏噴、重噴,效果是人工無法比擬的。”王龍說。
為了科學有效用藥,今年東坡區共拿出72萬元,通過采取購買社會化公共服務的形式,對病蟲害發生較重的區域采取無人機統防統治,防控面積達3萬余畝次,極大程度控制了病蟲害發生,同時更降低了農藥使用量。
除了采取高效的農業、物理、生物防治措施外,該區還組織農業、工商等相關部門配合,做好農藥的貨源供應,加強農藥市場監管,查打假冒偽劣,維護正常市場秩序,同時,該區植保、農技專家還分頭到各個鄉鎮,與當地干部和農技人員一道,深入田間現場,做好指導服務,促進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為全區農業綠色發展保駕護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