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5-16 16:01:47
責任編輯:任楓楓
鄒衛林將烏骨雞蛋包裝上市。
5月14日,走進東坡區秦家鎮宋坪村5組村民鄒衛林的烏骨雞散養基地,隨處可見成群結隊的雞群,有的在郁郁蔥蔥的林間追逐覓食,有的站立樹上高聲打鳴,給原本寂靜的山野增添了一抹熱鬧。
該基地占地50余畝,是鄒衛林2017年返鄉創業在當地打造的。兩年來,鄒衛林每天以大山為家,與雞群相伴,采取自繁自養的方式放養土雞,年出欄量達1500只,收入超過30萬元。就這樣一步步,將自己從養雞“門外漢”打磨成養殖“土專家”,并帶領周邊村民加入養雞行列,共同致富。
鄒衛林正在給烏骨雞喂養玉米等糧食。
眉山網記者 王琴 文/圖
“門外漢”到“土專家”
自繁自養效益高
當天,在養殖基地,27歲的鄒衛林正在給烏骨雞投放玉米等糧食,上午8點至9點是烏骨雞的喂養時間,鄒衛林在基地內來回穿梭,忙碌不已。
2011年,鄒衛林從眉山市農廣校畢業后便開始在外打零工,幾年漂泊的生活讓鄒衛林始終沒有歸屬感,于是萌生了返鄉創業的想法,但一直沒有下定決心。
偶然機會,他得知秦家鎮大力鼓勵返鄉農民工回鄉創業,倡導發展生態養殖,他又想到,家鄉宋坪村是東坡區邊遠山區,地處長秋山脈,養殖土雞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商機無限。
說干就干,2017年,鄒衛林回到家鄉發展養殖業。養什么?怎么養?技術如何突破?……一系列的問題擺在他面前。經過考察市場,鄒衛林發現烏骨雞需求旺盛,市場潛力大,隨后,他投入10萬余元,在外地購買了2000顆烏雞種蛋,在村上修建了200平方米的雞舍,創辦了烏骨雞養殖基地,走上了烏骨雞生態養殖的道路。
“剛開始什么都不懂,完全屬于摸著石頭過河。”對于缺乏養殖技術的鄒衛林而言,技術上的突破是一大難題,但他沒有放棄。2年來,他通過到市內外養殖場學習、網上查資料,不斷地積累養殖技術,精心照料著雞寶寶們。
功夫不負有心人,鄒衛林的首批烏骨雞很快便健康出欄,當時價格非常可觀。嘗到了養殖烏骨雞的“甜頭”,鄒衛林決定擴大養殖規模。2018年7月,他重新流轉了約50畝的土地作為養殖基地,并種上了蜜柚和柑桔,采取自繁自養的方式放養土雞,讓養殖烏骨雞的效益得到極大提升。現如今,他家的一只烏骨雞可以賣到188元,且供不應求,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
致富不忘家鄉人
帶領村民共致富
隨著養殖基地效益越來越好,鄒衛林開始將烏骨雞蛋包裝加工成延伸品,備受市場青睞。養殖基地每年為他帶來超過30萬元的收入。
他也時刻不忘記鄉鄰,想帶著鄉鄰把養雞事業做大做強。“最初是先給周邊的貧困戶提供雞苗和技術等,讓他們借力養殖,實現脫貧目標。”鄒衛林說,只有這部分人真正實現了脫貧,幫扶才算有意義。
一年多前,在鄒衛林的幫扶下,該村貧困戶周在如開始了烏骨雞養殖之路,1年多時間,周在如大約增加了1.5萬元收入。“非常感謝他,免費為我提供雞苗和技術,讓我能夠安心養雞。”周在如說,他要繼續把烏骨雞養好,不辜負鄒衛林的幫助。
除了給貧困戶提供雞苗外,鄒衛林還借助村里興辦的“壩壩會”“農民夜校”等平臺,把積累到的養殖技術和經驗,通過舉辦技術培訓講座和現場教授等方式,無償傳授給周邊農戶,幫助農戶直接增收。2018年下半年,他共發展農戶10余戶,平均每戶增加近萬元收入。
談及未來發展規劃,鄒衛林信心滿滿。下一步,他將在村上成立養雞合作社,借助電商平臺把生態烏骨雞銷往全國各地,讓更多人品嘗到原生態烏骨雞,同時,還將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繼續增加放養烏骨雞的數量,幫助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