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9-27 11:04:19
責任編輯:羅思源
眉山網記者 彭林 文/圖
遂資眉高速公路、“十里桃花紅”大梅灣旅游環線、老峨山旅游快速通道、丹夾路、丹名路、G351線……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丹棱縣高速公路從無到有,國道、省道從粗通走向暢通,農村公路從泥濘土路升為硬化路。一條條穿梭在丹棱大地上的道路干線,像一根根縱橫交錯的大動脈,為地方經濟發展帶來活力、托起希望。
目前,丹棱縣境內公路總里程從1980年的93公里增長到2018年的504.24公里,機耕道硬化達1980公里,水泥路通村、通組和通戶率分別達到100%、100%和50%。全縣基本形成以縣城為中心,以鄉鎮為節點、以行政村為基礎,外通內聯、通村暢鄉、安全便捷的全域交通大網絡。
遂資眉高速丹棱段的建成,結束了丹棱無高速公路的歷史。
加速推進道路建設
丹棱交通四通八達
2013年,丹棱實施“十里桃花紅”旅游環線建設和老峨山旅游通道升級改造工程,打通了大梅灣旅游景區和老峨山景區的對外連接之路,為發展旅游業開辟了一條重要通道,大大降低了沿線農民的生產成本,有效拉動城鄉統籌發展。
2014年年底,遂資眉高速公路丹棱段通車,打破了丹棱境內無高速公路的歷史,極大地改善了丹棱的投資環境和人居環境,讓丹棱快速方便地與外界連接,為該縣跨越發展提供了更加完備的交通基礎設施。
2015年,原來省道106線升級為國道(G351線),縣道丹夾路升級為省道104線,境內干線公路改造突破了“沿著老路滾、基本達標準”的建設理念,按照一級、二級公路標準建設,對多個路段實施裁彎取直,提高了干線公路的品質,高速、國道、省道構成的綜合交通主骨架已然形成。
……
推動發展,交通先行。新中國成立以來,丹棱縣高度重視,統籌規劃,健全機制,全力以赴開展交通“大會戰”,推進道路建設。全縣交通網絡日益完善,1983年丹棱至蒲江的斷頭路修通;1992年全省第100個汽車站——丹棱縣汽車站建成;1994年隨著張場——王場公路的竣工,全縣實現鄉鄉通客車;1998年省道106線丹棱段改建動工,2004年正式通車;2009年丹棱第一個數字化紅綠燈開通,同年全縣城市主要道路改造通車;2012年開始修建遂資眉高速公路丹棱段,同年6月全縣開通城市公交車。
目前,丹棱境內公路總里程從1980年的93公里增長到2018年的504.24公里,機耕道硬化達1980公里,水泥路通村、通組和通戶率分別達到100%、100%和50%,形成鄉、村、組三級公路網。全縣公路運輸貨物周轉量從1953年的3萬噸公里增長到2018年的8275萬噸公里。汽車保有量從1980年的28輛,增長到2018年的19513輛,年均增速18.3%。
丹棱農村交通四通八達。
打通經濟發展“毛細血管”
產業大道助奔康
隨著交通網絡結構不斷完善,農村、山區出行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交通運輸發展對產業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也更加突出。“生活了大半輩子,沒想到我們這偏遠的山上也能修出這么好的路。”張場鎮三合村村民王建強激動地說。他的一番感慨,也是丹棱西北部山區長期以來囿于交通不便的3024戶10952名群眾的心聲。“路通了,脫貧致富奔小康夢更近了。”村民們紛紛感慨。
村民們交口稱贊的這條路,便是奔康大道。奔康大道如蜿蜒的巨龍,橫臥在丹棱西北部山區,串聯起了沿途村的產業和旅游資源,為當地村民帶來了致富希望。據了解,奔康大道按照四級公路標準建設,路基寬6.5米,瀝青路面寬6米,全長34.2公里,總投資達1.58億元,連接了三合村等4個原省定貧困村和大木河村等5個原市級貧困村,是貫通丹棱西北部山區的脫貧大道、產業大道、旅游大道、物流大道,對促進全縣經濟加速發展,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山上獼猴桃、山下茶葉林。對張場鎮岐山村村民來說,奔康大道打通了生產與銷售之間的障礙。脫貧攻堅期間,岐山村4組村民陳明友在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幫扶下,發展了10畝獼猴桃。奔康大道修好了,各地客商到村里收購水果,陳明友的獼猴桃賣了一個好價錢。“有奔頭、有信心、有希望。”他高興地說。目前,該村茶葉改良面積達2200畝,獼猴桃500畝,脆紅李500畝,戶均經濟作物達12畝。“要致富,先修路,這句話真不假。現在,路修好了,銷售問題解決了,我們就有膽子大規模發展產業了。”村里人都這樣說。
張場鎮廖店村的茶農們對奔康大道的全面通車也是稱贊不已。“現在,茶葉能夠更方便地賣到外地去,今年收入將比去年翻一番。”廖店村茶農代琴芬激動地說。過去,由于路不通,廖店村的茶農要繞2個小時的路到岐山村,才能以更好的價錢把茶葉賣給外地來的收購商。奔康大道修通了,原本2個小時的路程現在只需要15分鐘。“預計每畝茶葉能增收500到800元。”代琴芬高興地說,她家的茶園就在奔康大道旁,收入越來越可觀。
全面奔康,基礎承載,連片開發,交通先行。丹棱縣按照“產業發展到哪兒,基礎設施就跟進到哪兒”的要求,堅持基礎先行,夯實發展之基,改善產業發展條件,打通生產與銷售之間的障礙。以“奔康大道”為龍頭改善產業發展條件,圍繞脫貧攻堅大力實施道路“村村通”工程。修通道路,疏通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丹棱茶葉、不知火、脆紅李、黃金梨等特色農產品迎來了發展良機。如今,一條條寬闊的公路蜿蜒伸展,縱橫于山鄉花海果林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編織交通大網
繼續提升發展硬實力
新時代、新征程、新目標。在推進繁榮發展、優化區域格局中,丹棱繼續跨步而行,編織路網,主動對接,融入成都,搶抓發展機遇,全力助推成眉同城化發展。
“S401線丹蒲快速路丹棱段建設工程和S104線丹棱段改建工程,是國家鄉村公園項目的交通主動脈,是丹棱縣連接成都市蒲江縣、雅安市名山區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丹棱融入成都發展、助推成眉同城化發展的重要載體。”該縣有關負責人說,丹棱正以開放的姿態,優化路網建設,打開“北大門”擁抱成都,不遺余力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這兩條道路的建成,可帶動龍鵠山、老峨后山、黃金峽等景區開發。目前兩條道路的建設正全力推進中。”該負責人說,兩條道路沿線建設綠道、橙道系統,打造既可車行,又可騎游、徒步“快進慢出”的最美旅游通道,屆時將實現丹棱與雅安、成都快速對接,實現城市、景區、鄉村融合發展。
公路暢通,一通變百通。9月初,丹棱縣召開縣委十四屆第十四次全體(擴大)會議暨全縣縣域經濟發展大會,描繪了“大雅家園·幸福丹棱”美好藍圖,提出了“136”發展思路。其中,對新時代丹棱交通網進行了新的謀劃,提出了更高標準,要求完善區域交通網,推動蒲夾高速、通用機場早日開工建成,完善“三環六射”區域綜合交通網絡,實現與東坡、洪雅、蒲江、夾江、名山“五縣通衢”,形成“一高速、一國道”橫穿東西,“一高速、兩省道”縱貫南北的“兩橫三縱”區域交通網絡;要搭建城市主骨架,外移新建G351國道繞城段,變過境通道為城市“東西橫干道”,延伸端淑大道為城市“南北縱干道”,構建城市“十字軸線”。
大道行開闊,長路寫輝煌。展望未來,丹棱交通將越來越發達,越來越便民,一個“村村通、通全省、通全國”的通達丹棱正昂首闊步向我們走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