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8-11-02 09:53:05
責任編輯:雷堯
今年夏天,劉敬宗在張場鎮金峽村察看水稻新品種田間長勢。
眉山網記者 林茂春 文/圖
“40年前,穿衣必須補,吃飯還要數,住的土磚房,交通要靠走;40年后,穿要講時尚,食要講營養,住要講寬敞,行要選車輛……”一張30余年前的黑白老照片勾起了丹棱人劉敬宗對于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丹棱發展變遷的感慨。
照片中,身穿白色襯衣、黑色長褲的劉敬宗正當青春年華,他挽起褲管站在稻田邊,正察看著洪災損毀的稻田。“那時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很差,極易受自然災害。”劉敬宗說道。當時的他,還是丹棱縣順龍鄉的一名農技員。
今年劉敬宗已57歲,是丹棱縣農業局種子管理站站長、高級農藝師。回首40年的人生歷程,從參加中考、報考學校,到選擇職業,劉敬宗說,改革開放在改變丹棱的同時,也幾乎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和生活方式。
改變人生
從想學醫到改學農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從此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劉敬宗至今仍對了解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時的情形有著清晰的記憶。
那一年劉敬宗17歲,離15歲初中畢業后回老家順龍鄉虎皮寨村務農已經過去兩年。當時,農村還不像現在一樣家家都有電視,得村干部到鄉上去開會學習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后,再回到村里召開會議傳達精神。劉敬宗是當時坐在臺下的群眾之一,“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字眼讓他熱血澎湃,真切感覺到“中國有希望了!農村有希望了!農民有希望了!”
1979年,已經經歷兩次中考失利的劉敬宗重振旗鼓再次奔赴考場,并將志愿由學醫改為學農,后被成功錄取,從此走上了農業工作者的道路。1982年7月,劉敬宗參加工作。“幾十年來的實踐證明,選擇與農業、農村、農民打交道是正確的,農業和農村在黨和政府的引領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都是改革開放的成果。”他說。
產業變遷
從種糧油到種水果
工作37年,劉敬宗更是見證和參與了丹棱農業的發展變遷。“以前以種植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等糧油作物為主,后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變化,逐漸由‘糧豬結構’型變化成了‘豬——沼——果’生態循環農業結構。如今,丹棱已成為了中國桔橙之鄉。”劉敬宗高興地說。
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三農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斷出臺利好政策,技術指導深入田間地頭,全力推進鄉村振興;農民也在時代浪潮中發生了變化,從原來的因循守舊變成了追求新品種、新技術、新營銷渠道……改革開放推動了丹棱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丹棱桔橙”躋身2018中國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產品)價值百強榜,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495元,農民富了起來!
如今,走進丹棱鄉村,一排排小洋樓整齊排列,寬敞平坦的鄉村公路修到了家門口,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了小車,房前屋后是連片的果園,果園內生產便道、灌溉溝渠一應俱全……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從點煤油燈到電燈照明;從伐薪炭林燒火做飯到建沼氣池用氣做飯;從依靠肩挑背馱運輸到自行車、摩托車、汽車運輸;從靠“大喇叭”獲取信息到在互聯網上“暢游”;從傳統面對面的銷售方式到網上銷售、快遞送貨上門;從“晴天一把刀,下雨一包糟”的爛泥路到寬闊的水泥路直通家門口;從“東門跌跤子,西門撿帽子”到縣城內公交車開通……翻開回憶的書,劉敬宗緩緩道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