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8-16 09:25:38
責任編輯:雷堯
農村垃圾分類 如何因地制宜
農村垃圾分類池。眉山網記者 張成鋒 攝
張藝達 四川農村日報記者 左杉
“我們實行村干部包片、組干部包組、保潔員和清運承包人包段、農戶包戶的生活垃圾治理承包制。”8月3日,丹棱縣楊場鎮(zhèn)古井村黨支部書記宋建國向記者介紹道。
農村垃圾處理,有其特殊的實際情況,如何探索出一條適合農村的垃圾分類處理之路?2011年以來,丹棱縣因地制宜,探索推廣了以“黨政主導、村民自治、市場運作、三方監(jiān)督”為核心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一元模式”——每人每月交1元垃圾清運費,公開招標垃圾清運承包人,推行垃圾兩次分類處理。該模式走出了節(jié)儉、實用、可持續(xù)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新路子,有效解決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難題,農村人居環(huán)境整治取得實效。
8月3日,記者來到丹棱縣,探訪一座座村莊,試圖解鎖丹棱縣破題農村垃圾分類的“密鑰”。
每人每月一元錢
鄉(xiāng)村美化惹人羨
羅國金于去年通過公開競標,以每年3萬元的價格,獲得了丹棱縣楊場鎮(zhèn)古井村兩年的保潔承包權,負起全村垃圾清理和轉運的責任。
如今,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負責把61個聯(lián)戶垃圾池和12個垃圾分類收集房的垃圾再次分類后運走。道路和公共區(qū)域清潔則由村里聘請的4個公益性崗位人員來完成。
在古井村的馬路旁,他指著滿載的機動三輪車告訴記者:“我每天要拉滿滿四車垃圾。”像羅國金一樣的“垃圾清運承包人”,在丹棱縣一共有50余名,覆蓋了全縣71個村。每天,他們用自己準備的三輪車把垃圾運到鄉(xiāng)鎮(zhèn)的垃圾收集站,收集站再通過分類、壓縮后,統(tǒng)一運送到垃圾處理廠。
據了解,實施“一元模式”后,農戶初分處理減量約50%,經過承包人二次分類處理后,可回收和堆肥垃圾再減量約30%,最后,轉運到村收集站的垃圾約20%,兩次減量約 80%,可為丹棱縣財政節(jié)省70%的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
現在的古井村,每戶家門口都擺放了垃圾分類桶,張貼了垃圾分類倡議書,院壩里修建了花臺,應季的月季、三角梅開得燦爛,主干道沿線的58戶農房外墻畫上了3D動漫畫。以前村民愛扔垃圾的竹林,村里就地取材用竹根做成假山,栽上一些花草,打造成了顏值頗高的“竹林驛站”,“我們還將修建13個丹心亭,全部就地取材,融合傳統(tǒng)農耕、垂釣、花草等元素,提升村莊風貌與文創(chuàng)品味,帶動鄉(xiāng)村旅游。”宋建國充滿信心地說道。
在去看3D動漫畫的路上,2名學生正隨手撿起路邊的白色垃圾,“老師給我們說了,不能亂丟垃圾,要丟到垃圾桶里。”一名學生告訴記者,“老師還經常教我們唱‘菜皮皮,爛果果,入池產氣把飯煮……電池藥瓶有毒害,千千萬萬入黃袋;垃圾分類要做到,資源利用見成效……’”
高顏值的古井村,春節(jié)期間吸引了游客上萬人次。村民李興坪開辦的農家樂生意一直很火爆,春節(jié)每天接待30余桌次,平時每天也有四五桌的客人。被古井高顏值折服的,還有本村6組村民李冬梅,她將自家外墻的3D畫和院子里的月季花拍了個小視頻,發(fā)到了朋友圈,“因為‘一元模式’,村里環(huán)境比城里還好,朋友們都很羨慕,我感覺很自豪。”
修建生態(tài)處理中心
垃圾變寶人人愛
讓人羨慕的,還有楊場鎮(zhèn)獅子村,這個依靠“不知火”、葡萄等產業(yè)人均純收入達到2萬余元的鄉(xiāng)村振興試點村。在3月“不知火”采摘銷售旺季,獅子村卻鮮少看到果皮垃圾。
“請大家通知村民,采摘下來的壞果子要放入沼氣池或者樹下掩埋,水果袋套自己要清理干凈,垃圾入池。”今年桔橙銷售初期,獅子村黨支部書記鄧樹華在干部微信群里發(fā)了這樣一條消息。每年桔橙、葡萄銷售季,他都會通過微信、黨群集中活動日等發(fā)出垃圾分類倡議,“要讓大家都有這個意識。”
獅子村是丹棱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化處理和就地資源化利用的示范村。丹棱投入200萬元,在這里建起了首個“農村生活垃圾生態(tài)處理中心”,周邊區(qū)域運來的餐廚、果類等可腐爛垃圾(有機垃圾),經過破碎脫水、油水分離、控溫加菌、發(fā)酵等工序,制成有機肥,用于農田菜地施肥。油水分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將由污水處理系統(tǒng)進行處理;發(fā)酵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將進行無害化處理。
“這解決了我們外運垃圾成本過高、費時費力的難題。處理中心主要處理可腐爛垃圾,也能促使村民們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做好垃圾分類,方便進行有機處理。”鄧樹華告訴記者。據了解,在丹棱布局5個這樣的農村生活垃圾生態(tài)處理中心,就能夠將全縣的爛水果、爛菜葉、廢果皮,以及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有機處理,實現全部就地資源化處理利用。
記者手記
農村垃圾分類要入鄉(xiāng)隨俗
如今,隨著城區(qū)垃圾分類的工作如火如荼地推進,農村垃圾分類也要“入鄉(xiāng)隨俗”,服農村“水土”。農村的垃圾分類情況不太一樣:首先是地廣人稀,一個村子從南到北距離遙遠,給垃圾清運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再者,村里居住的大多是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比較低,也給宣傳分類工作帶來不小的壓力;此外,農村垃圾與城市不同,大多以農田垃圾為主,給分類處理帶來一定難度。丹棱縣的探索值得借鑒:通過“一元模式”,調動村民的積極性,然后通過二次分類的模式分解垃圾。
可不能小看了這1元錢,它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大大增強了村民的責任心和主人翁意識,實現了承包人從“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轉變。
信息產業(yè)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lián)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fā)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lián)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